第A3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世的“老兵”不死的乡愁

20名已故甬籍“台湾老兵”生前唯一遗愿是叶落归根

  邹维源
  邹维源老人整理的“老兵”资料。

  帮“老兵”寻根 

  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邹维源,作为宁波市台办的一位退休干部,是什么让他与那些“台湾老兵”结缘?他为那些老兵寻亲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日前,记者对邹维源先生作了访谈。

  

  记者:“台湾老兵”都是很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的,您觉得家乡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为什么希望骨灰能归葬故里?

  邹维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于右任的这首《望大陆》诗,写的是对故乡的永志不忘的情。每次我读这首诗时,都会感慨万千。

  许多“台湾老兵”在台湾没有子女,也没有机会去孝敬家乡的父母。几十年来饱受思乡的煎熬,让人心酸,而且我们中国人都有儒家思想,他们始终觉得对父母亲人有愧疚。因此,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回家,陪在父母身边,也算是尽孝吧。

  

  记者:当初,您是怎样与台湾昌鸿国际有限公司两岸法律事务咨询服务团队取得联系的?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您?

  邹维源:我在台办工作期间,1990年前后,开始分管“台湾老兵”骨灰认领和遗产继承的事。退休后,2002年,一位律师找到我,让我与台湾昌鸿国际有限公司两岸法律事务咨询服务团队合作,帮助甬籍“台湾老兵”寻亲。就这样,我一直在坚持做这一工作。

  我每次看到台湾方面发来的寻亲信息时,想到这些人生前饱受思乡的煎熬,我都会替他们难过。我认为通过自己的付出,如果能帮助实现他们的叶落归根的遗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记者:为什么说帮老兵寻亲的脚步越来越急促?

  邹维源:浅浅的海峡,让多少人伤心落泪。从最近一年的寻亲情况看,随着时间流逝,“台湾老兵”在大陆的兄弟姐妹,都已步入高龄,许多人已经作古。虽然最终找到了老兵的亲人,但往往已不是老兵的直系亲属,无法实现老兵的遗愿。

  另外,因为台湾方面还有财产继承上的去世三年内的时间限制,因此,根据寻亲信息中“台湾老兵”的去世时间来看,有一些人寻亲的有效时间,已非常紧迫。以前,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好不容易帮一名老兵找到了亲人,但是已超过了有效期。

  

  记者:近10年里,通过您和大家的努力,至今已帮助60多名“台湾老兵”找到家乡亲人,其中10多人最终骨灰被接回宁波,实现了他们叶落归根的遗愿。在这一过程中,哪一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

  邹维源:2009年6月,通过我们的努力,“台湾老兵”张学培的骨灰,由台湾昌鸿国际有限公司两岸法律事务咨询服务团队的律师送到宁波,交给张学培的弟弟张学明。

  这名“台湾老兵”寻亲过程很曲折,他们一家解放前住在温岭,解放后全家迁到了宁波。他是通过温岭老家的亲眷,才打听到举家搬迁的消息。像这种举家搬迁的情况,会导致寻亲更加困难。因此,张学培还是算运气好的。

  这些年来,我帮助的“台湾老兵”主要是籍贯在宁波市范围内的,但是也有外地省市的,如舟山、上海、南京、北京、新疆等地的。

  

  记者:以前我听说过山东籍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的故事,他在退休后的二三十年里,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帮助那些“台湾老兵”,把他们的骨灰盒,一个个背回山东家乡。

  邹维源: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我觉得,他做的事很有意义。我虽然年龄也大了,但是现在身体还可以,还有能力做这事。因此,今后我还会尽我的能力,继续做下去的。

  

  ●记者手记

  宁波各地当年究竟有多少人去了台湾,有多少人成为“台湾老兵”,至今记者没有查到确切的数字。记者在奉化市台办采访时了解到,根据奉化市台办的调查,1949年,跟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的奉化人,共有987人。尽管这些赴台的奉化人中,有不少是国民党中、高级长官,但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不得不忍受乡愁的煎熬,更不用说生活的社会低层的普通士兵。

  从1987年至今,奉化籍的“台湾老兵”中,有10人左右,最终回到亲人身边定居,并在家乡过世,实现了叶落归根的心愿。另有一个名叫董春祺的人,两岸关系解冻后,他回奉化老家,做了多项投资,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议。后来,在台湾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亲人们把他的骨灰,带回奉化老家安葬。

  逝去的宁波赴台老兵,不只是一个个远去的背影,他们融入了无数个家庭亲人分离的心酸故事。因此,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一段记忆,他们都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祝愿如今健在的“台湾老兵”,都能健康长寿,早日获得家乡亲人的确切消息,从而让身后事也能如愿以偿,不再抱憾终生。

  寻亲之旅

  刻不容缓

  这次帮助寻亲的20名“台湾老兵”,一直生活在台湾社会的底层,他们的晚年都是在“荣民之家”(养老院)中度过。他们在台湾均有遗产、退伍金,但在台湾没有直系亲属。他们的遗愿是希望骨灰被家乡亲人领回,并安葬在家乡,能与父母亲人地下长相伴。

  目前,他们的骨灰暂由当地政府代管存放。

  按照台湾地方的法律规定,这些人在从去世之日算起,3年内如果没有亲人提出遗产继承申请,其遗产将被政府收回。

  据邹维源介绍,认亲过程中,首先大陆的亲人要到当地公证部门公证亲属关系,由公证机关将公证材料寄往省公证协会,再由省公证协会寄给海基会。同时,台属还要委托公证机关,由他们将这些材料转交给台湾律师。这两份材料必须一致。然后,再向台湾当地的法院提出申请。

  在提供给台湾方面的资料中,要有能证明认亲者与“台湾老兵”关系的资料,比如家谱、合影、信件、祖坟的墓碑照片等。法院认可后,才能处理去世老兵的骨灰和遗产,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要在老兵去世之日算起,3周年内办理完结。退伍金继承办理时间为5年。

  邹维源提醒,“台湾老兵”去世后,财产立即被当地政府封存了。一旦有他们在宁波的亲人明确可取得继承权,一定要抓紧时间办理相关手续,虽然隔着一条浅浅的海峡,在平时只要花几天便能办妥的手续,在认亲阶段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根据这些已故老兵的去世时间来看,一些人寻亲的有效时间已非常紧迫。以前,他也遇到过好不容易帮已故老兵找到了亲人,但是已超过了有效期。

  读者朋友,如果您是知情者,您有“台湾老兵”的亲人信息,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本报联系新闻热线电话,87270000;邹维源先生的联系电话:13056998127或87394643。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