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其妻张氏系出名门 墓志首题三个封号

唐刘济墓一些谜团被解开

  张氏的墓志盖亮相
  刘济墓志

  半壁石虎默然伫立,守护着千年前的墓主人;两块墓志并排躺在地上,无言地讲述墓主人的生平……时隔4个月,房山长沟唐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墓重回公众视野。昨天上午,北京房山唐刘济墓2013考古成果发布会举行,该墓留给世人的一些谜团被解开。据墓志与史书记载,拥有三个封号的刘济夫人张氏为名门望族之后,其父张懿曾任“左领军尉大将军”。

  刘济夫人何许人?

  在刘济墓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刘济夫人张氏的墓志。墓志四斜刹浮雕彩绘十二生肖图案,间以浮雕彩绘牡丹花图案。志石四边立面阴线刻画卷叶牡丹纹样。如此豪华的“配置”不禁让人好奇,张氏究竟是何许人也?

  刘济夫人张氏墓志四刹浮雕文吏怀抱十二生肖形象,四刹交角浮雕牡丹花图案。人物及花卉均髹饰彩绘,以红、绿、蓝、黑着色,色彩鲜艳,造型栩栩如生。志石正面楷书46行,共1438字,其中正文1315字。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利是这次刘济墓考古发掘项目的负责人。据他介绍,刘济夫人张氏事迹未见诸史料,目前对张氏的了解仅限于此次发现的墓志。

  张姓出自轩辕帝,先祖里最有名的是楚汉时期的张良。根据墓志记载,张氏族属清河望族,其家世显赫可比肩其夫刘济。据张氏族谱所载,唐高宗时,考定四海望族,遴选十姓望族为“国柱”,清河张氏位列其首。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载:“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

  墓志的记述与《新唐书》中内容相合,应为唐时期对清河张氏的普遍认知。张氏的曾祖父张明,曾任“陇州刺史”等职。祖父张镒,曾任“剑南西川马军兵马使”等职。张氏的父亲张懿,曾任“左领军尉大将军”等职。

  张氏何来三个封号?

  张氏墓志志盖呈笔顶式,阴刻描金篆书5行21字:“唐故蓟国太夫人赠燕国太夫人清河张夫人祔志铭”。在唐代,女子能有三个封号的实属凤毛麟角,这三个封号讲述了张氏怎样的生平?

  “志文首题中的三个封号贯穿了张氏的一生。”程利说,此处提及三个张氏的封号,获得时间及内涵均不同,其中蓟国夫人是刘济生前张氏谨守“五常四德”,贤良淑德,因刘济而受封。而蓟国太夫人是张氏在刘济死后获得的。

  程利介绍,刘济死后,幽州局势动荡,为平抚内患,稳定政局,张氏曾教导族人要循礼守节,以全忠勋,由此局面安定。

  刘总顺利承袭父爵,成为幽州节度使。

  燕国太夫人则是张氏去世后追赠。张氏在受封后,“栖心释教”,普济贫困,广开善门,仿效刘济生前舍宅兴建崇效寺之举捐资修葺寺观。“元和八年五月二十一日”,张氏因久病不愈,“薨于幽州官署之正寝”,这正是刘济死后三年。

  据墓志记载,刘济夫人张氏“生尊殁赠,踈国三封”,因而更显得荣耀至极。

  张氏墓志为何更奢华?

  相比刘济墓志,张氏墓志可谓奢华,不仅石材选料优质,规格远超同伎,还采用浮雕、彩绘加以修饰,“伐石篆金”。在男尊女卑的唐朝,这一反常的情况究竟事出何因?

  提到张氏,必须要提一个人便是刘总。他是刘济的次子,张氏为其生母。在《旧唐书》及《新唐书》中,都把刘总刻画成“性阴贼,尤险谲”之人,史载其弑父杀兄,为大奸大恶之人,被史官所诟病。但在张氏墓志中,此处所记述的刘总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形象。

  张氏病重时,刘总“虔诚寝膳,食未啐而不进,药未尝而不饮。”“冠带不解,连宵达晨。”诚谓“孝嗣”。

  张氏病逝后,刘总又“泣下成血”,“丧仪哀节,克叶于礼。”刘总对其生母,确可谓孝。因此有专家认为,出现如此精绝墓志可诠释为既是彰显其家族声威,又是刘总为其母极尽孝道的双重表现。北京考古学会会长齐心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张氏墓志之所以豪华是刘总弑父心存愧疚,因此对母亲尤为孝顺。

  张氏墓志为何无子嗣记述?

  在已经发现的大量唐代墓志中,女性死者墓志铭中往往会有后代子嗣内容,但张氏墓志中对其子嗣的记述除刘总之外只字未提,这是故意为之还是另有隐情?

  在史书中,刘济至少有三个儿子。长子刘绲,曾任副使,留后,为刘济指定的继承人。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被刘总“矫以父命杖杀之”。三子刘约,累迁至齐州任刺史。然而,在张氏的墓志铭中,压根儿没提到这两个儿子。

  专家表示,这显然是刘总的刻意掩饰行为所致,客观上造成对刘氏后代传承信息的隔断。

  刘济:晚唐最“规矩”节度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刘济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他是什么人,在幽州做过什么,现在就一一道来。

  当上节度使

  北京,唐朝时又叫幽州、范阳,这里最有名的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从幽州一带起兵,一举打下了唐朝的首都长安,逼得唐玄宗出逃。他们走后,就任命了一个叫李怀仙的人当了伪范阳节度使。

  安史之乱被平灭,唐朝的军队重新逼近幽州,李怀仙没了招数,率众投降。本着治病救人宽大为怀的原则,唐朝朝廷干脆就让李怀仙把这个官当下去了。没多久,李怀仙被部将所杀,他的手下朱希彩上位,后来朱希彩又被杀,朱泚、朱滔兄弟先后成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朱家这哥俩本事挺大,朱泚去趟长安,朱滔就把他老窝给占了。朱泚一瞧,干脆在长安又把安禄山的事儿重新做了一遍,把唐德宗轰跑了,自己还当了皇帝。

  朱泚败亡后,在幽州称王称霸的朱滔也老实起来,上表表示忠于朝廷。于是,他又安稳地当了阵儿幽州卢龙节度使。没多久,朱滔病死,手下就推举了朱滔的表哥刘怦。刘怦没有当官的命,几个月后也病死了,他的二儿子刘澭赶紧把在外地的哥哥刘济叫了回来,这样,幽州卢龙节度使的“大任”,就落到了刘济头上。这时候,距离安史之乱被平灭,只有22年。

  刘济是昌平人,年轻时去长安参加过考试,中过进士,还参加了殿试,算是有才,他当了整整25年节度使。这25年间,刘济混得不错,对外用兵赢多输少,对内收拾了想夺权的两个亲弟弟,朝廷也认为他是忠臣,可劲儿给他各种荣誉称号。就一样,没摆平自己的儿子。最后,还是小儿子刘总要了他的命。

  有两套班子

  刘济的职务是幽州卢龙节度使,这是个什么官儿呢?

  早年间,节度使叫都督,是军事长官。部分都督很受重视,上任时要被朝廷授以旌节,就叫节度使了。到唐朝,节度使成了个正式的官职,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军区司令长官。幽州(范阳)、卢龙(平卢)就是两个大军区。

  当然,节度使也是简称,比如刘济的正式官名,应该是“幽州卢龙节度支度营田观察,押奚、契丹两蕃经略卢龙军等使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

  按说两个军区,不就该有两个节度使吗?架不住唐玄宗对安禄山太信任了,让这哥们儿把两个节度使兼任了,就成了幽州卢龙节度使。后来,成惯例了,谁上台都是兼任,刘济也一样。雷人的是,幽州卢龙节度使还是一名长官,两套班子。幽州节度使在牙城南办公,卢龙节度使在牙城北办公,各自有各自的行政体系。好在那时候不堵车,刘济也不怕累,南边上几天班,北边上几天班,来回跑。面对不同的下属(也有一部分兼任的),处理不同的事情,这官当得相当分裂。能扛25年,说明角色扮演能力还是很强的。

  幽州卢龙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京津,也包括河北保定、沧州一带,向北则达到坝上,包含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东北方向则直达辽宁。这么大一片地方,在当时却算不得很好的差事,因为这一带人口稀少,生产力和经济也相对落后,相比于南边的魏博、成德两大镇节度使,刘济的实力还真是偏弱。

  柔和的军阀

  和唐朝后期的大多数节度使相比,刘济算是个柔和且规矩的人,尽管他无情地驱逐了自己的兄弟,但他却从来没有背叛过中央。以至于唐朝的中央政府里,一些官员就把他当成唐朝复兴的希望。韩愈就曾经满怀激情地告诉回乡省亲的刘济的哥们李益,说朝廷里的高官都希望刘济能来趟长安,向皇帝表示效忠,来重现开元盛世。这话是否带到了不得而知,因为此后不久,刘济就去世了。

  刘济曾经提出过觐见皇帝的要求,但却从未成行。倒是在魏博镇节度使准备去长安的时候,刘总作为说客,多番制止。很显然,刘济的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他并不是真的对朝廷有多么忠诚,只是觉得站在朝廷一边相对安全而已。

  刘济性格里的另一面,就是喜欢佛学。北京史学会的王德恒先生曾经作文说,房山云居寺有刘济所撰写的《涿鹿山石经山堂记碑》,其中讲述了许多云居寺的历史,也讲述了自己掏钱,刻出经文石碑送到云居寺的过程。在云居寺的经洞里,也发现了刘济出资刻写的《大般诺经》和《法华经》的经文石碑。王先生说,云居寺和这次发现的刘济墓地相距很近,可能是刘济有意将墓地选择在寺庙附近,他应该是真心向佛的。

  日子不好过

  当然,刘济这个节度使也当得相当凶险,北边有押奚、契丹等民族不停骚扰,南边有魏博、成德、义武等大镇虎视眈眈,东边是大海,只有西边和朝廷的势力范围相接,算是安全一点。所以,他得时刻提防着大伙儿。他采取的策略就是听中央的,顺从朝廷不捣蛋。朝廷觉得他挺听话,有点功劳就给他个荣誉官衔,比如唐德宗给过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荣誉等等。所以刘济的墓志铭上,头衔又多又长。

  没想到,率先反对他的,是自己的两个亲弟弟。刘济能当上节度使,他的大弟弟刘澭功不可没。要不是刘澭觉悟高,在父亲去世时叫他回来,那节度使就是刘澭的了。所以刘济一高兴,就跟刘澭说,等我死了,你上。

  当然,这种承诺极为不靠谱。刘澭眼巴巴瞧着,刘济却任命自己的长子刘绲当了节度副大使,就是继承人。刘澭郁闷之极,私下给皇帝写信,想建立独立的与朝廷联系的渠道,刘济当然不干了,发兵,打。刘澭吓跑了,到了长安,皇帝呢,和稀泥,刘澭也就没回去。

  小弟弟刘源一瞧,大哥这么做不合适啊,过河拆桥么,开始不听号令了。刘济竟然派兵把小弟弟活捉,也给押送长安了,让皇帝处置。哎呀都是兄弟,处置什么啊,皇帝又和稀泥,弄了个官给刘源当,这事儿也混过去了。

  当然,刘济也对外用兵,打的最大的胜仗就是对北方的奚族。当时奚族南侵,刘济迎战大胜,“穷追千余里,至青都山,斩首二万级”,后来奚族再度南侵,刘济联合室韦(蒙古部族),再次将其击溃。

  对待南边的节度使同行们,刘济也没客气过。当时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反叛,刘济立刻动上脑子了,找来大伙商量:“打不打啊?他肯定防着咱们呢,咋办?”他的部将谭忠建议,必须打。谭忠说,人人都知道幽州、成德两镇有仇,要是不打,对方也不念咱们的好,朝廷还会怀疑两家串通了,所以还是打吧。

  然后就打了,出兵七万,连下饶阳、瀛州(现河间),斩敌数千,就是打安平(衡水一带)的时候比较麻烦,打不下来。刘济叫来自己的小儿子刘总打头阵,带了八千人冲锋在前,还真灵,到了中午,拿下来了。

  仗打到这份儿上,该乘胜追击啊,可朝廷和王承宗讲和了,赦免并且停战。刘济只好把进攻的步伐停了下来。

  死于儿子手

  刘济进攻王承宗,带的是小儿子刘总,大儿子刘绲在幽州大本营留守。仗不打了,该撤兵了,刘济生病了。

  刘总可没他叔叔刘澭那么实诚,他想自己爹要是死了,自己就一定要当上节度使,但必须把哥哥做掉。然后,就和部下商量了个办法,散布谣言。说皇帝对刘济进攻王承宗的进军速度不满,要撤了他,换刘绲。

  谣言还有进展呢,今天说皇帝的特使已经到了太原,明天又说已经到了代州。越说越真,刘济真急了,开始追查谣言来历,把军中好几十个大将,以及刘绲的哥们,全给杀了。然后命令刘绲赶紧滚到自己面前来。

  刘济知道这事没完呢,死扛着不吃东西,怕受暗害。可他渴啊,想想喝杯酏浆(米酒之类)吧,结果一杯下去,被毒死了,年仅54岁。

  可能刘济到死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而他的大儿子刘绲呢,刚赶到涿州就让刘总派人抓住了,乱棍打死。

  就这么着,刘总当上了节度使。他当然要装出孝子的样子来,厚葬刘济也就是必须的了。

  但做了坏事,杀了父兄,心理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刘总慢慢就出现了幻觉,老觉得刘济和刘绲在他眼前晃悠。为此,他还在官署养了几百个和尚,念经为自己赎罪。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睡在道场里,否则就失眠见鬼。后来,刘总实在撑不住了,把节度使的权力交给张皋,自己出家当和尚。好多部下劝他别去,他就把拦他的人给杀了。有这么出家的吗?

  皇帝封他为大觉师,他决定去长安,刚走到易州(现河北易县),暴卒。

  综合《法制晚报》、《北京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