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9月28日,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出席2011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 |
 |
1987年4月17日邵逸夫首次回乡祭祖 |
 |
邵逸夫捐赠的邵氏康乐园 |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7日宣布,该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当日6时55分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无线电视于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董事之一。无线电视在公告中表示,对邵逸夫离世深感哀悼,并向邵逸夫夫人方逸华女士及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邵逸夫1907年出生,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他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他旗下的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当地的收视领先地位。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建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全世界科技拔尖人才,支持香港、内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 据悉,邵逸夫追思会的详情将另行公布。据新华社 讲述人:邵铁牛,其爷爷和邵逸夫是堂兄弟 邵逸夫小时候不断往返上海和宁波 1月7日上午10点,记者走进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老邵家3号的邵逸夫故居,77岁的邵铁牛老人正在丈量木门的尺寸,“一会去镇海买一些黑纱在门口挂起来。” 一大早邵铁牛的儿子在网上看到了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后告诉父亲,邵铁牛立刻打长途电话到香港,一直和他保持联系的姜廉清(邵逸夫的外甥)向他证实了这个消息,“说是早上6点多走的,现在他的子女还在回香港的路上。” 按照辈分,邵铁牛要叫邵逸夫为“小爷爷”。“我爷爷和他是堂兄弟,他们都是仁字辈的。”“铁牛”这个名字,还是和邵逸夫初次见面之后,邵逸夫帮他改的,“铁牛是小名,小爷爷说这个名字有勇,坚韧,比我原来的名字‘才元’更有意义。”故居二楼房间的书柜里,有一本尘封的邵氏族谱,记录着邵氏几代人的变迁,如今留在老家的,只有邵铁牛这一户。 关于邵逸夫的故事,邵铁牛从小听父辈讲起。“我父亲和他年纪差不多,那个时候流行‘大外甥,小舅舅’,小时候邵逸夫一回来,他们就在一起玩。”因为母亲常年住在老家,父亲在上海做生意,少年时代邵逸夫不断往返于上海和宁波之间,6至8岁曾在叶氏中兴学堂读书,和包玉刚、赵安中等都是校友。 被称为“宁波帮摇篮”的叶氏学堂,前身是建于1902年的叶氏义庄,由宁波商帮著名代表人物叶澄衷出资3万银两创办。“听我父亲讲,叶家村是邵逸夫二嫂的娘家,大概是方便照顾,才送他过去读书的。” 这么多年,邵铁牛心里一直有个遗憾,1986年父亲过世,都没来得及和小爷爷见上一面。 邵逸夫曾六度返乡祭祖 1987年春节刚过,一封来自老家宁波的信件到了邵逸夫手里。7张邵氏祖墓的照片让这位80岁的老人万分激动,“祖墓找到了!”邵逸夫立刻准备启程到故乡祭祖。 “原来的祖墓在庄市朱家桥王家浦,就是现在的明州大桥脚下,1958年的时候迁到了宝幢公墓地。”几十年来,大到祖墓迁移,小到旧居维修,邵家所有的事情都是邵铁牛在打理。他怕自己记性越来越差,便在故居挂满了邵逸夫每一次回家的照片,时间都写得仔仔细细。 “1987年4月17日上午9点到下午2点,叔爷莅临,首次来故居。”时隔62年,邵逸夫终于重回故土。第一次见面,邵铁牛双手呈上了邵氏祖上遗留下来的文房四宝,邵逸夫极其激动,“想了几十年的乡土,今天总算见面了。”他浓厚的宁波乡音,让老家人都感到非常亲切。 “他心情非常好。扫墓回来后到这里休息,拉着我上二楼,跟我说他住在哪间房,他母亲住在哪间房。”80岁的邵逸夫,踏上儿时奔跑过无数次的台阶,站在故居二楼的房间门口,和邵铁牛回忆自己18岁时最后一次和母亲一起住在老家的情景,感慨万千。 虽然见面次数不多,身在香港的邵逸夫很惦记着老家唯一的侄孙,一直让姜廉清和邵铁牛联系,“有时候他亲自打电话来,有时候让外甥联系我。”2005年11月26日,邵逸夫最后一次回老家,那天也是下着雨,邵逸夫在一楼的厅堂里和侄孙一起坐了一会,“那次来,小爷爷的脸色就不太好了,只有方小姐(邵逸夫夫人方逸华)上二楼去看了一下。”之后每年清明,姜廉清代表邵逸夫回乡扫墓,邵逸夫的私人事务,也一直由他打理。 邵铁牛:小爷爷做什么事都不铺张 对于网上流传的邵逸夫出生在宁波镇海的消息,邵铁牛进行了纠正,“他是1907年的农历十月十四出生的,光绪33年,生在上海的豆市街毛家弄317号,他父亲的锦泰昌颜料号里面。” 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早年从镇海去上海淘金,立志将宁波老家的漂染行发扬光大。1901年,“邵氏锦泰昌”的招牌在黄浦江附近的一间屋子里开始,29岁的邵玉轩举家从宁波搬到上海。 因为经营有方,生意日渐扩大,邵氏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十分活跃。邵家育有五男二女,邵逸夫原名邵仁楞,排行老六,所以江湖人称“六叔”。邵逸夫从小天资聪明,尤其痴迷戏剧与电影。长到18岁的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号“逸夫”,曾经有人问他此号的用意,他说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而这大事就是经商,注定了忙碌。取名逸夫,就是想闹中求静,安安逸逸度过一生。 1926年,由于家道中落,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去了哥哥的电影公司做后勤,从放映组到片源组,两年下来,邵逸夫干遍了公司所有的部门。这也让大哥邵醉翁放心把重任交给兄弟。没想到,邵逸夫与影视业的缘分一直延续到2010年,102岁的邵逸夫宣布卸任TVB行政主席一职,正式退位。 “我小爷爷这个人,虽然生意做得很大,但做人一直交关随便,什么事情都不会铺张。”邵铁牛回忆说,每次邵逸夫回乡扫墓,都会来旧居小坐,喝点茶,吃个点心,聊一会就走了。 现在的勤勇村老邵家,只有两户姓邵的人家居住。在村口一问邵氏故居,没有人不知道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村口的邵氏康乐园,这是邵逸夫首次回乡时一手主张的项目,1988年捐赠了200万港币兴建,又在当年秋天亲手提笔书写园名。原来被当做学校和敬老院,后来经过修建,演变成现在的村老年活动中心。 很多人对当年邵氏康乐园的落成典礼印象深刻。说来也巧,现在邵氏康乐园的门卫张伟国,就在邵氏故居出生长大。“以前村里把这个房子给五个青年住,后来三个青年结婚,另外两个就搬了出去。我父亲是其中一个。每户各住一间。后来我结婚的时候,在一楼厨房后面盖了个小平房给我父亲住,我们夫妻俩住在楼上。”一直到1986年,张伟国的女儿出生,邵氏旧居物归原主,张家在旧居附近盖了新房子。“康乐园落成典礼那天,邵先生回来。全村的村民都跑去看,非常热闹,像过年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