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病逝

终年85岁,之前因重度中风昏迷8年

这是沙龙在以色列斯代博克参加活动的资料照片(2005年12月7日摄)
这是沙龙(中)同以色列前国防部长摩西·达扬(左)1973年10月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的资料照片。

  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因重度中风昏迷八年后,11日在特拉维夫谢巴赫康复中心去世,终年85岁。 

  英雄还是屠夫?推土机还是和平鸽?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答案。但中风倒下前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让晚年沙龙实现了从狭隘鹰派人物到理性政治家的转变。令人唏嘘的是,他的转变似乎太晚,命运没能给他足够的时间。有人说,如果沙龙继续主政,以巴和平或已取得突破。但是,历史由不得假设,和平不相信如果。今天,世上再无沙龙,而中东恩怨依旧。

  年少从军 早早展现出军事天分

  沙龙1928年2月26日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父母是来自白俄罗斯的犹太人移民。 

  沙龙17岁加入犹太人秘密民兵组织“哈加纳”,对抗当时统治巴勒斯坦的英国人,早早展现出军事天分,不到20岁就历任“哈加纳”教官、连长、侦察队长等职。“哈加纳”后来成为以色列国防军。1948年,沙龙参加以色列独立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身负重伤,伤势影响终生,一只眼睛几乎失明。 

  1953年,沙龙负责组建和指挥101部队,专门越境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阿拉伯国家武装力量,手段强悍。沙龙认为,唯有狠狠打击,才能令对手彻底服气。同年10月,101部队一举炸毁约旦河西岸村庄吉卜亚内40多所房屋,导致69名阿拉伯平民死亡。沙龙事后辩称,他当时误以为房屋是空的。 

  1956年10月,沙龙作为伞兵旅旅长参加英国、法国联合以色列发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他不顾时任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夫人反对,自行率伞兵与西奈半岛埃及部队交战,阿拉伯国家指认他率伞兵旅虐杀战俘,举世哗然。

  次年,沙龙离开军队,赴英国坎特伯雷参谋学院深造。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沙龙率领装甲师,参加以色列夺取戈兰高地、吞并约旦河西岸和西奈半岛的多场战役。

  1971年,沙龙负责打击加沙地带“恐怖势力”。6个月中打死100多名“可疑分子”,逮捕数百人。巴勒斯坦人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袭击从同年6月份34起锐减至12月只有一起。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加坚定沙龙“铁腕打击”信条。 

  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已经步入政坛的沙龙重返部队,出任装甲师师长。他冲锋在前,头部受伤,包扎绷带继续作战,极大鼓舞了以色列军队士气。这支装甲部队成为第一支通过苏伊士运河、包围埃及部队的以色列军队。沙龙也因此被以色列视为“战争英雄”,他的自传书名为《武士》。

  退役后从政 称得上以色列“王者”

  以色列政坛强人辈出,但几乎只有沙龙称得上“王者”。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现总统希蒙·佩雷斯等无论资历,还是人气,无法与沙龙相提并论。以色列媒体把沙龙称为开国总理本·古里安之后“第一人”。 

  1973年7月,沙龙辞去军职,竞选议员。一开始持怀疑态度的人,发现沙龙凭借战场经验,很快拼杀出一片政治天地。同年9月,沙龙参与组织右翼联合阵线利库德集团。时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任命沙龙为自己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一年后,沙龙辞职,理由是与拉宾在防务政策上存在分歧。 

  沙龙1977年再度当选议员,加入执政的利库德集团,出任农业部长,任职期间推行定居点计划,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大肆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由此得名“定居点之父”。也正是沙龙,2005年9月强行清空加沙地带21座犹太人定居点。 

  1981年8月,沙龙出任国防部长。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次年3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曝光,调查发现,沙龙直接对此事负责,他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政治前途严重受挫。 

  但是,沙龙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念。20世纪80年代,沙龙表示,未来巴勒斯坦国将从他手中建立。正是这个表态,触动现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当时萌发秘密接触沙龙的念头。 

  1984年沙龙作为工商部长重返政坛,后任住房部长。1996年利库德集团重新执政后,内塔尼亚胡出任政府总理,沙龙“能屈能伸”,在这名政治对手手下担任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外交部长,直至1999年9月击败内塔尼亚胡当选利库德集团党魁。 

  2000年9月28日,沙龙突然造访位于东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圣地阿克萨清真寺,由此引发长达5年的巴以流血冲突。也正是这场冲突,再次把沙龙推向以色列政治巅峰。2001年,沙龙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身份当选总理。此后5年,他在政坛长袖善舞,麾下利库德集团势力逐渐扩大,相对温和的工党影响越来越小。以色列政坛出现一人治下、相对稳定的局面。 

  2005年11月,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此举为他扫除原利库德党内掣肘,只等2006年3月议会选举获胜后,连任总理,推行“沙龙版”和平计划,为巴以和平谈判最终问题拍板,在中东和平进程里程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就在这时,沙龙两度中风入院,就此长眠不起。

  杀人魔头 在阿拉伯人看来他就是

  沙龙众多绰号中最为出名的是“推土机”,缘于他对阿拉伯人的铁腕政策。历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战争英雄”沙龙在阿拉伯人看来,就是杀人魔头。“沙龙”这个名字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最遭人咬牙切齿。在加沙地带,垃圾桶上曾到处写着沙龙的名字。沙龙就任总理以后,巴以冲突骤然升级。

  沙龙上台后,宣布不与时任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打交道,数次重兵围困阿翁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官邸。沙龙宣布巴以1993年签订的《奥斯陆协议》失效,舆论哗然。巴方指责沙龙单方面关闭谈判之门,和平进程陷入停滞。

  其间,美国牵头、中东问题四方会议向巴以双方递交中东和平“路线图”。沙龙勉强接过,提出100多处修改。冲突再起,人们很快忘记巴以美三方首脑在约旦海滨城市亚喀巴为启动“路线图”计划握手。 

  2003年以色列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兴建隔离墙,巴方认定此举是为了攫取巴勒斯坦土地,单方划定巴以最终边界,并且指责这是“种族隔离墙”。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去世。2005年2月8日,沙龙与新当选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举行会谈,达成停火协议。同年8月15日,沙龙政府启动酝酿近两年的单边行动计划,随后一个月内成功完成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共计25个犹太人定居点的撤离行动,结束对加沙长达38年的占领。

  沙龙并非一开始就主张“单边撤离”。他的思想经过转变,最后认为,以色列应该根据地缘政治利益和人口分布特点来划分边界,在保留西岸大型犹太人定居点同时,果断拆除小型定居点。这一计划在以色列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却在国际上赢得好评,即便是曾经与沙龙“保持距离”的人也开始相信,只有他能够为和平进程“拍板”。 

  从“鹰派”变身“鸽派”或者“中间派别”,沙龙向世人展示其政策务实的一面。对阿拉伯世界而言,沙龙曾经是“推土机”也好,“刽子手”也罢,至少他的政治意图已经为人熟悉。然而,就在他的下一步打算逐渐浮出水面之时,沙龙陷入了昏迷。 

  2005年11月21日,沙龙因党内纷争退出利库德集团,组建前进党,准备参加即将于2006年3月28日举行的议会选举。2005年12月18日,沙龙因轻度中风入院,20日出院。2006年1月4日,沙龙因重度中风再次入院。虽然他当时生死未卜,以色列媒体仍异口同声地宣告:沙龙时代就此结束。 

  一名巴勒斯坦评论员当时这样评论沙龙:他是“第一个不再宣称以色列有权占领全部巴勒斯坦土地的以色列总理”,“现在,一个活着的沙龙对巴勒斯坦人更有利,尽管他曾对我们犯下累累罪行”。

  两次婚姻 先后娶了一对姐妹

  在世人眼中,沙龙一直是铁腕人物的代表。尽管如此,他却获得了家庭的认可。沙龙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先后娶了一对姐妹。和沙龙私交甚密的以色列梅雷兹党主席尤西·萨里德曾说:“阿里克(沙龙昵称)是一个把家庭放在首位的男人。”

  1953年3月,25岁的沙龙和22岁的戈莉相恋6年后喜结良缘。戈莉是一名精神病护士,匈牙利裔,是沙龙家乡马拉勒村的美女。婚后3年,儿子格尔出世。1962年5月6日,戈莉因车祸去世,留下34岁的沙龙和6岁的格尔相依为命。

  妻子去世后,5岁的儿子格尔变得沉默寡言。沙龙请戈莉最小的妹妹莉莉搬来同住,照顾格尔。莉莉对姐夫非常崇拜。16岁那年,她曾到沙龙的伞兵营服过兵役,更对他的强悍作风印象深刻。莉莉待格尔胜似亲生母亲,没多久,孩子又活泼起来。

  1963年秋天,沙龙和莉莉结为夫妻。不到3年,莉莉就为沙龙添了奥姆里和吉拉德两个儿子。随着沙龙从军界投身政界,两个儿子逐渐长大成人,沙龙更是把两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得力“干将”。

  2000年,莉莉身患癌症离开人世,翌年沙龙成功当选以色列总理。这位强人在发表胜利演说时讲道:不管是困难还是开心的时刻,都有莉莉陪伴着我,全心全意支持我。这一刻她虽没能站在我身边,我仍然思念她。

  身后事 空余争议任人评说

  中风倒下昏迷8年后,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离世,空余争议任人评说。

  8年间,沙龙没有留给世间只言片语。没人知道:在2006年1月4日那个傍晚,在保持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想的是什么?这是个遗憾,更是个悬念。

  在阿拉伯人眼中,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应该下地狱的罪犯”。

  而在多数以色列人眼中,他是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受人拥戴的英雄。

  《耶路撒冷邮报》报道,以色列政府将为沙龙举行国葬。他的遗体将安放在以色列议会大厦供凭吊。葬礼将在沙龙在内盖夫拥有的农场举行。他将与第二任妻子莉莉葬在一起,后者2000年因癌症去世。 

  沙龙下月26日满86岁。 

  总统佩雷斯以“勇敢的战士”“无畏的领袖”评价沙龙。 

  “他是以色列最伟大的保卫者和最重要的设计者之一,”佩雷斯说。 

  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说,沙龙“将永远活在以色列人心中”。 

  司法部长齐皮·利夫尼对沙龙去世表达“沉重悲痛”,评价他为“勇敢的战士、指挥官、领袖和双腿深植于以色列土地上的农夫”。 

  巴勒斯坦人对这名宿敌之死感到高兴,称他为“罪犯”。 

  在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称沙龙之死为“历史性时刻”。 

  路透社援引哈马斯发言人萨米·阿布·泽尔希的话报道:“这个暴君不在了,我们对胜利更有信心。这名罪犯的双手沾满了我们人民和领导人的鲜血。今天,他死了,我们的人民兴奋不已。” 

  另一名哈马斯发言人萨拉赫·巴达维说,沙龙留给巴勒斯坦人的记忆只有“痛苦、鲜血、折磨、背井离乡和罪恶”,他应该“下地狱”。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高级官员贾布里勒·拉吉布认定沙龙下令暗杀了亚西尔·阿拉法特,是“罪犯”,应该被送上国际刑事法庭。 

  德新社报道,沙龙死后,黎巴嫩一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巴勒斯坦人朝天开枪庆祝。

  综合新华社、《北京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