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3,有许多警察故事让人感动,许多警察的身影让人难忘。新年伊始,公安部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主要媒体,发起了《2013百姓口碑·警察故事》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21名备受网民关注和赞扬的公安民警。我市“拖水哥”———余姚市公安局监管大队民警龚伟江,因在台风“菲特”期间蹚水搬运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得以入选。近日,本刊记者再次来到余姚市看守所,面对面采访“拖水哥”,还原当时的点点滴滴。 人物档案:龚伟江,今年42岁,2013年2月调到余姚市看守所,任监管三中队副中队长。从警以来,靠着对公安工作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做出了许多实绩,多次被评为“市公安局责任区民警标兵”和“局十佳执法办案民警”,13次因专项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市公安局嘉奖。 苏文清 陈荣威 张科荣 2013年10月7日,台风“菲特”给余姚带来了百年一遇的强降雨,降雨量高达7.5亿立方米,相当于68个西湖的水一下子倒在了这里,全城70%以上城区被洪水淹没。 10月10日,一张被称为“看到的最好的余姚灾区图片”开始在网上热传,照片中站在齐胸深的洪水中,胡子拉碴、满脸疲惫的拖着两箱矿泉水的民警感动了数万网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拖水哥”。 有网友留言:“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我知道他为了谁。” 还有网友留言:“一身警服,诠释铁肩道义,向所有在抗灾一线的民警道一声,辛苦了!” 更有网友一边转发,一边大赞:“点开大图,突然掉泪了。” 这位被网民称赞的“拖水哥”就是余姚市看守所三中队副中队长龚伟江。从7日赶到单位到拍照片的那一刻,他已几乎三天三夜没合眼了。 在余姚市看守所,记者见到了刚值完班的龚伟江,中等个子,微黑的脸庞,说话朴实而诚恳。“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比我辛苦的同志还有很多。”这是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话。 龚伟江回忆道,去年10月7日上午6点30分接到单位电话,他就带了几件换洗衣服直接赶到单位,之后一直和同事们奋战在抗洪第一线。 由于降雨量大,水涨得非常快,上午7点大水进了看守所一楼,到7点30分已经上涨到一楼床板,半个小时上涨了20厘米!为了保障在押人员安全,龚伟江和同事开始将在押人员紧急转移到二楼高处监室。十几位民警要安全转移一千多名在押人员,且要做到井然有序,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当最后一个在押人员安全转移完,当时的水已经齐腰深了。 当时一楼食堂被淹,停水停电,一千多名在押人员的吃喝成了难题。解决不好,容易影响监所稳定。“那些天,我们有水给在押人员先喝,有饭给在押人员先吃,都是为了能够保障监所的安全和维护在押人员的人权。”龚伟江说,为确保在押人员一日三餐及时供应,他和几个同事就在大水中一趟趟来回,将2000多份食物和水准时送达。 当时整个地面被洪水所淹,水位上升到腰部,最深甚至已经漫过胸部,再加上水里还有前期投放的沙包,因此变得十分难行。“不到100米的距离,拿着重物,一趟要走近半个小时。”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龚伟江和同事已不记得在齐腰深的水中来回搬了多少趟,累了就从水里上来歇一会儿,有力气了就再到水里去。 由于长时间的浸泡,龚伟江和他的同事们都出现了关节酸痛,皮肤过敏的症状。 龚伟江一边奋战在防抗“菲特”第一线,一边还挂念着家中患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妻子不时发来短信告诉他家里的情况,先是停水停电,接着是通信中断。有一天,家里断粮了,妻子只能靠着一滴一滴积起来的水和邻居家借来的五六斤大米做饭。 尽管很担心家里的情况,但是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他又把这股牵挂压了下去。“心里是很想家的,但是工作上更需要我。如果每个人都走了,这些在押人员怎么办?”龚伟江毅然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在洪水中挺直了脊梁。 看到龚伟江在洪水中的英勇表现,监管大队大队长赵宁桥感到骄傲,却并不意外。 从警18年,龚伟江大多时间是在派出所度过的,2013年2月才调到监管大队工作。刚来没多久,他的踏实、勤恳就给大队长赵宁桥留下了深刻印象。靠着一股子韧劲儿,到监所没几个月,龚伟江就熟悉了监所管理工作,掌握了安全监管的关键点。为拉近与在押人员的距离,更好地开展监所安全管理,他甚至用心记住了大多数在押人员的名字。 去年4月份升任副中队长后,龚伟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从细微处着手,通过不断学习请教,一点一滴摸索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监所管理办法。在他的推动下,监区的作息时间、规定动作甚至晾晒衣服的标准都有具体细化,使整个监区“大变样”。 台风“菲特”期间,监所的在押人员无论转移还是活动都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一例安全事故,这些都和平时的严格管理密不可分。 面对网上的赞誉,龚伟江一再表示“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奋斗在一线的同志比我更辛苦,付出的也更加多。” 欢迎广大网友登录人民网、浙江省公安厅网对龚伟江事迹进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