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晚,央视马年春晚总导演冯小刚接受网友提问时表示:“明眼人都知道,你干这个事肯定是挨骂的一件事……因为无论春晚弄成什么样都会是挨骂的。看春晚是一个习惯,骂春晚现在渐渐也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时尚了。” (1月20日《新京报》) 正所谓“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春晚进行再多的改革与尝试,都很难做到众口一词。随着社会多元化,加上过节方式丰富化,众口难调的趋势日益明显,靠一台春晚打天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无论是制作春晚的导演,还是看春晚的观众,都回不到过去的那个年代了。 曾经的春晚很纯粹,在那个娱乐贫瘠的时代,既是阖家团圆的一个载体,也是一顿丰富的文化大餐。所以,尽管那时的晚会场面简朴、内容单调,依然给人以最大的快乐和期待。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视野的开阔,今天的春晚无论是场景还是内容设置,抑或技术运用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却何以招来越来越多的“骂声”?究其根本,是随着全社会文化需求的阈值增高,对春晚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很多人眼中,春晚是特殊的文化符号,甚至是过节的一种重要仪式。正是其承载着如此重要的情感诉求以及现实使命,才使得“办不一般的春晚”成了很多人的期盼与要求。然而,春晚终究只有一台容量有限的晚会,无以承受每个人的要求,也无法承载这样的功能与使命。 就像过年一样,虽然每个人的情感诉求没有改变,实现的途径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还是那个年,春晚也还是那个春晚,不过人的观念与思维,眼界与感觉都发生了巨变,如同过节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春晚也将最终“泯然于众”。 事实上,如果你让一个人谈谈自己心中的春晚,以及真正需要的春晚,其实很多人也无法作出精确的描述,提出具体的要求。众多的“拍砖”声,已超越了对春晚本身的评价,而表现出一种更高的文化需求。这其实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毕竟成熟的社会没有统一的文化娱乐标准。 社会回不到过去,春晚也将去魅。如何认识春晚,需要构建社会共识。每个人必须意识到,春晚其实就是一场普遍的文艺晚会,一档普遍的电视文化节日,它虽然观者仍众,却不是过年的全部,也不是必经的程序,自然也承载不了社会进步之下每个人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不了所有人的声音。 春晚在变,但人的改变更大,进步的社会不需要为难一台春晚,将其作为平常的存在,便是当下最需要构建的基本共识。 堂吉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