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业内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尤其在移动支付领域,继去年8月份,腾讯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功能后,2014年1月7日,新浪与支付宝宣布全面打通微博与支付宝账号,联手推出微博支付。 眼下,在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面前,我市银行业也不甘落后,纷纷大打创新牌。无卡取款、二维码转账、微信取款等支付方式的全面开花,不仅让出门不用带钱包渐成现实,也让互联网金融竞争格局生出变数。 无卡取现成为现实 随着,金融支付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机正逐渐变成“钱包”。当前,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宁波银行等5家银行均借助手机银行实现了“无卡取现”功能,即手机预约取现功能。这一功能的推出,打破了电子渠道无法提供现金服务的壁垒。 除了手机预约外,微信预约取款也悄然兴起。浦发银行的微信取款业务“微取款”,让无卡取款的生活离用户更近了一步。用户只要在微信中使用语音或文字输入“微信取款”,再根据提示依次回复取款借记卡的卡号末四位与取款金额后,即可收到包含预约码的短信;然后就可以在任意浦发银行现金取款设备上输入手机号、预约码、取款金额,即可轻松提取现金。 而交通银行推出的第二代手机银行,不仅支持行业内目前最大金额100万元任意账户安全转账,更能满足消费者衣食住行等诸多消费需求。 另外,光大银行的手机“瑶瑶缴费”,还涵盖了水、电、燃气、有线电视等8大类300项缴费服务。而宁波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网点排队查询”功能,用户则可以查询对公、对私柜台的实时排队情况。 “移动钱包”安全吗?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11月20日公布的《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预计,未来3~5年内网络支付交易规模至少还有6倍的增长,总量将超过20万亿元。 那么,移动支付是否安全?手机万一丢了是否存在账户安全隐患?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林承亮表示,任何支付方式都不会绝对的安全,“就我们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用户遭遇资金损失,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密码保存不慎所致。”林承亮说,使用手机支付时要定期查杀手机病毒,并妥善保管登录账号和密码,不向外人泄露,而每次使用完手机银行后,务必确保安全退出,手机销号或转让时,要及时办理撤销该手机的所有银行业务。 数据链接 我市去年推93项网银创新 来自宁波银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宁波银行业共推出网上银行产品创新93项,手机银行功能创新64项,移动终端创新21项,线上服务平台类创新14项。 同时,记者发现,市民“花钱”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全市银行业2013年全年实现网银交易量3.49亿笔,同比增长19.49%,交易额突破144000亿元;手机银行全年交易额1399亿元,同比增长329.13%,客户数突破372万户,同比增长50.45%;各银行的平均电子银行交易柜面替代率达到79.1%,再创新高。 记者 王婧 通讯员 杨涛 顾盈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