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鄞州雍城世家幼儿园园长 马志鸿 |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有的甚至成了“小皇帝”。可父母们在给予孩子无限关怀与疼爱时却没注意培养孩子爱他人的情感,致使孩子认为大家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小睿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孩子。 在一次离园前,小朋友都在玩积木,合作搭建小汽车。小睿一开始,就从箩筐里挑选出了许多轮子放在自己面前,不让其他小朋友使用!于是,其他几个孩子就把小睿孤立起来,小睿觉得无趣,就把其他小朋友搭建的小汽车掀倒在地。这可看出,小睿自我意识比较重,甚至为了寻求别人的注意,还做出一些不受欢迎的行为。 还有一次在回教室的楼梯口,玲玲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小睿就直接把玲玲推倒在地。玲玲大哭起来。他动手让我大吃一惊。于是,我给他讲《孤单的斑鸠》的故事,让他明白“如果你欺负别人,谁还愿意成为你的朋友呢?”可是,他却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对我说:是玲玲先碰到我的。看着小睿,我想,平时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与同伴友好相处,看来是失败了,小睿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的错。他的行为带有攻击性,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便采用报复行为。 针对小睿在园里出现的不友好行为,我与他外婆进行了交流,可外婆不以为然地回应,小睿也有被其他孩子欺负的时候。结果谈话不欢而散。从小由外婆带大的“隔代亲”无疑在小睿身上展现出来。外婆的溺爱和纵容导致了小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那该如何帮助小睿去掉那些不良习气呢? 在我看来,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建立双向接纳、爱与关心的情感联系。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必须持有温暖、亲切、关心、慈爱和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要是幼儿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教师还应持理解、鼓励、支持的原则,积极地肯定、鼓励幼儿,不仅要给幼儿以具体方法和策略上的支持,更要给以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以给幼儿努力克服困难、行为进步的动机与力量。 幼儿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而文艺作品以其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生活,能给人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陶治。所以,除了正常的教育活动外,我还经常选择一些以“关爱他人”为主题内容的故事,充分利用投影片、图书、视频播放等形式,吸引感染幼儿。每当幼儿喜欢故事中的人物时,他会模仿学习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实现“关爱他人”。 “自我中心”使幼儿难以自觉地从他人的立场去理解别人,难以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因而在良好情感“输入”过程中,我让幼儿相互间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将心比心,如:班上有位孩子倒地了,所有的孩子都无动于衷,这时候,我就让孩子们先想一想,讲一讲自己摔倒时的内心感受及愿望,使全班幼儿产生帮助他人消除疼痛的动机,从而自觉地产生“关爱他人”的行为。 此外,家园共育促使幼儿发展,尤其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起表率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引导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取得一致性。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先从自己做起,进而带动孩子参与关爱他人的活动。 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也不能单靠一两次的活动就能够立竿见影。它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家长、教师、社会这金三角合力,从而促成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