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任山葳 |
|
余姚草帽非遗传承人赵鹏正在编织。 |
|
草编技艺多采用经纬编织的方法。 |
|
墨西哥草帽 |
7000年前,余姚河姆渡人就用苇编成用品,铺垫在干栏式建筑的地板上,类似于现在的凉席。这些草编制品,尽管质地有些粗粝,但胜在天然。余姚草编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50年代,余姚曾是全国草帽生产最多的地方。农村妇女干完活,带完孩子,便点上油灯,坐在床头编织草帽,以贴补家用。那个场景,真是“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妇女们的十指上下拨动着干草,心手合一,轻重缓急,富有节奏,就像拨弄纤细的琴弦,抑扬顿挫的旋律从指尖铮铮传来。 如今的余姚草编,已经成为一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凭它是纯手工编织,就能称得上是石骨铁硬的“真家伙”。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鲁永平/文 记者 王 鹏/摄 婚后首个端午节前,丈母娘望女婿必备麦秆扇 余姚旧属越地,为绍兴府(会稽郡)所辖,古时绍兴地区历来为鱼米之乡,商埠和手工业发达。姚北滨海,自古就有植草和草编传统,草帽更是余姚的传统产品,每到夏秋时节,便成了农民下田劳作的遮阳物品。 当时,余姚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现属慈溪)皆有凉帽行,尤其是长河一带,那里几乎每户人家的妇女都以编织草帽为副业,一路走来,满耳尽是“窸窸窣窣”的编织声,妇女们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熟练地编织,成为当时一道特有的乡俗风景。 草编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早稻草、麦秆芯、碱草。用早稻草编织草鞋、草包;用麦秆芯编草帽、扇子,也有用碱草做草帽的,那时男人下地种田,戴的都是妇女编的草帽,款式粗朴,戴上去透着股憨厚敦实劲。 余姚市非遗办的沈信标老师说,过去,余姚有一个习俗,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一般是端午节前几天,父母要去女儿女婿家看望,称为“望夏”。 望夏的礼品,是一路挑担过去的,多是一些夏令避暑用品。除了蚊帐、草席外,必不可少的就是麦秆扇,而且数量要达到数十把,甚至上百把,女婿家的亲友邻舍都要分到。阔绰点的,整个村庄都要分遍,此种传统体现了长辈对小辈的关切和慈爱之心。 “望夏”只有一次,第二年起就不再送夏了。这望夏可以说是一生一次,这样的习俗以送麦秆扇来体现,可以看出余姚人对草编制品的挚爱。 一顶帽子捐出一厘钱,攒起一所小学 余姚当地有句民谣:“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棉花是衣裳的原料,白盐是饮食必不可少的调味,能与棉花与白盐相媲美,足见草凉帽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那个年头,长河一带妇女编织草帽蔚然成风。街坊邻居碰到时,也会问一句,“今天编了多少?” 因为草编技艺讲究耐心细致,心手合一,因此多为女工所制。女儿跟母亲学,姐妹之间互相切磋,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上世纪20年代是余姚草编最鼎盛的时期。整个余姚,最多时有一万多名妇女参与编织,200余家草帽行,年产草帽210万顶,应了那句“乡村无闲女,个个织帽忙”。 一大早,全村的妇女都排队等候在草帽行前,领取草编原料。乡间小道,随处可闻淡淡的席草清香。妇女们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盘腿坐在床头,十指上下拨动着干草,娴熟而流畅。 傍晚,在村口的收帽摊,把妇女们编织一天的劳动成果收回到草帽行,上秤,再按称重发放工钱。 不知道是谁发起,从每顶帽子的加工费里捐出一厘钱,作为教育经费,办一所学校,因为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大好事,几乎所有妇女都响应了这个号召。 别看一顶帽子才捐出一厘钱,积少成多,四年后,“草帽业小学”就这样创办起来了。这所小学专门为那些贫苦子女提供教育,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妇女们除了编织草帽、扇子与草席,还逐步发展到编织草篮、草垫、草盒等花色繁多的草编物品。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受阻,原料断绝,草帽生产一度停顿。解放初,草帽业逐渐恢复。到1950年,整个余姚一共有14000家编织户,1500多个金丝草帽编织小组。 杨小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在长辈们口耳相传,手把手的传授后,掌握了草编技艺。她的老家在余姚马渚镇青山下沙畈村,编织草编成为家里的一部分经济来源。正所谓“水稻是米缸,草帽是钱庄”。 上世纪90年代,杨小珍凭着草编技能,进入了当时的余姚草帽加工厂,现在的宁波舜广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上班。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了余姚草编的非遗传承基地。 这些往事都是余姚草编传承人、公司现任老总赵鹏告诉记者的,他的丈母娘便是杨小珍。 后来,国外草帽编织技术的传入,土草帽的制作与销售遭到冲击,部分产品被淘汰。如今,会草编技艺的都是些年纪大的人,在赵鹏的公司里,最年轻的编织女工也有40多岁了。 金丝草帽,看看容易,编起来很费眼力 杨小珍到底吃这碗饭近40年了,讲起草编技艺来,头头是道:一般来讲,花色品种不一,工序也有所差异,但编织的基本功大致相同,多采用十字交叉,即经纬编织的方法。 就草帽编织为例,先编帽顶,根据头的形状,弧形编织,以帽顶为基点,用十字相交的方法先编草帽的顶部,顶部面积不断扩大,添进去的草料也不断增多。 二编帽深。根据帽的大小需求,编织到帽的平顶部面积足够大小时,就改变编织的方向,根据帽的深度要求进行编织,等到帽的深度足够大时,大致形成一个U形。这时要用楦头楦一下,看帽大小如何。楦头就是截面为圆形的等腰梯形状木块,上小下大,呈头形,将帽胚放在楦头用木槌轻轻敲打,可以为帽子定型。 三编帽沿。帽的U形主体编织好后,进行帽沿编织。这时需要再次改变编织方向,开始编织草帽的边沿,即遮阳部分。编织帽沿一般用料较多,往往编织到帽沿时草料不够了,这时可以在帽内沿附近加料,接口部分用线缝,然后加上装饰条。 四编帽边。等到草帽宽边的宽度编织达到了所需要求时,把全部剩余的草料整齐地剪得只剩下约一厘米长。把1厘米长的草头一根一根地弯曲着在帽宽边下面塞入,弯曲处即为帽边,一般在帽边需用线缝实。就这样,一顶草帽基本编成了。 赵鹏说,编织绝对是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活。如今公司大部分草帽都是出口外销,卖得最好,也最有特色的便是金丝草帽。 赵鹏介绍说,金丝草帽的用料最为考究。金丝草并不是草本植物,而是南洋群岛热带森林中的一种树木。树木砍伐下来后,先在水中进行浸泡,待表皮和肉质茎腐烂后,再清洗去除表皮和肉质,就得到纤维状的丝,有点像这里的剑麻。因为这种原料颜色如同白金,形状又十分像草,所以俗称为“金丝草”。 杨小珍说,很多人以为编织金丝草帽,跟编普通的草帽路数一样,其实由于金丝草特别细,细如发丝,编起来很费眼力,也费工夫,编一顶帽子,大约要花一二个月的时间。而且编织金丝草要经过拣、理、发、编、修、磨、收、熏、漂、晒、压、装等多道工艺,不能沾染上一星半点的污渍。 所以,编织时都要穿上清洁的衣服,手也要洗干净。编熟练了,就闭着眼睛编,不然盯着细密的纹路,眼睛一会儿就酸胀了。 赵鹏笑着说,丈母娘说起草编,话语中每每透出一份自豪与眷恋,想想一顶金丝帽在美国,能卖到700~1200美元,英国女王、日本皇室都用它来作日常装饰,而这样的金丝帽原产地就是在余姚。 然而,赵鹏内心却很困惑。余姚草帽虽然名声在外,却只是初加工,廉价劳动力,每顶帽子只能卖2元的编织费。成熟的草帽市场还是在国外。 目前草编的传承现状也岌岌可危,一般的草编工艺者都是50岁以上,能够编织金丝草帽的妇女平均年龄超过70岁,放眼余姚和慈溪地区只有几十人。现在女儿跟母亲学习编织的祖传形式也几乎荡然无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