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麻辣烫店主面对记者提问诙谐地表示:对家风的看法是严,忒严,不让抽烟不让喝酒。有钱都得上交,老婆必须交,老妈必须养着,这两个女人都不太好对付。 |
 |
一个小男孩自己拖着行李箱,记者问你这么小就自己拉箱子呢?他笑答:身为一个男人怎么能被这点困难吓倒呢?显然父母从小教导有方。 |
 |
姚明: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他对家教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伴随着记者的采访镜头,不仅冯骥才、莫言、姚明等知名人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传承自父母长辈的家风、家训;更多的普通人带来的一些神回复,更让人在忍俊不禁中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家风、家教这一古老但并不落伍的话题。 天津小朋友: 坚决不能泄露家人信息 记者:在你们家做什么是坚决不允许做的啊? 天津小朋友:坚决不能泄露家人信息,怕有的人是陌生人。 记者:怕坏人是么?那你做到了么? 天津小朋友:有时候会泄露…… 记者:为什么? 天津小朋友:因为你们现在就让我泄露了呀…… 重庆小朋友: 爸爸每个星期天打我一次 记者:你晓不晓得什么叫家风和家规? 重庆小朋友:家风就是家里面的规则。 记者:是爸爸妈妈对你的影响大,还是老师对你的影响大? 重庆小朋友:爸爸,因为爸爸最凶了,他每个星期天回来都要打我一次。 其他小朋友:什么事情才挨打? 重庆小朋友:我也不知道,就是妈妈不让我做的事情,就是我老是吃饭时看电视。重庆老大爷: 工资卡全交老婆 重庆老大爷:不准喝酒,不准回家太晚,不准在外头熬夜,还有一个不能欺负妻子,不能打小孩,我们每一天都在记录,开支用了多少,有一个本本都记了很厚了。不能在外头乱来,工资卡全部交给老婆,我们就是,这种也是家规噻。 创业青年: 不啃老不坑爹 记者:你的爸爸妈妈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有吗? 创业青年(甲):他有,他肯定有,他富二代。 创业青年(乙):哪儿有,瞎说。 创业青年(甲):家教可严了。 创业青年(乙):从小就听他们的故事,现在也懂得一个道理,总结起来,可能家风也就这么几个字—————不啃老,不坑爹。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九旬老母给他绣红腰带 今年是冯骥才的本命年,72岁。每一次本命年的时候,母亲都要亲自给他做一条红腰带。今年他的母亲已经98岁了,依然坚持亲手为他做红腰带,并绣上“马年大吉”四个字。冯骥才感动不已,久久抱住母亲不撒手。他说,正是因为我在家里获得了这样美好的爱、知道爱是什么滋味,我希望把爱传递给别人。 冯骥才:“家风是什么”这个节目采访了很多年轻人,他们讲,爸爸说不能坑人、不能骗人,宁愿自己吃一点亏,说明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传统文化在人们血液里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东西再回到家庭。 台湾企业家黄梅邨: 家风是无形的,贵在身体力行 台湾企业家黄梅邨:父母常说一句话,我们不做我们不要孩子做的事。家风并不是让外人看的,家风是无形的,贵在身体力行,可以说是言教不如身教。 作家莫言: 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莫言: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演员赵本山: 父亲嫌他生活不节俭 谈及家风,赵本山回忆起已经仙逝的父亲,“父亲非常严厉,我白头都发了,我爹活着的时候还骂过我,嫌我不够节俭。”赵本山还透露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做人心地要善良,学会尊重别人;胸怀坦荡一些,放下一些,因为人所有的纠结都是跟自己过不去。”另外,他强调,人要有信仰,不热爱国家的人自己瞧不起。 家风 又指门风,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人生第一课,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 ■家风·其他 成都火锅店顾客:我们家有一个传统,这一碗饭,吃着只要剩一粒米,不行,这是不可以的。 某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工人:谈恋爱的时候呢,很多人没领结婚证就住一块了,这种情况,我家里肯定是不允许的。 中石油管道局工人:父母从小教育我们,在外面对人要诚恳,做事要认真。 面摊老板: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 南京一旅客:我奶奶是精神病患者,有时候发病,还拽我妈头发什么的。但是我妈对我奶奶从来都没有放弃。现在我奶奶精神病好了。脑袋里对家认识很深刻的人,你才能走得远,能走得远才能干出大事儿,这是我妈对我的教导。 ■家风·时评 守护好 “做有用之人”的家风 春节期间,央视就“家风是什么”,采访了各地、各行业的众多观众。“辽宁舰”舰载机着舰第一人———戴明盟在回答央视记者“家风是什么”时说:“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小时候并不太理解这句话。当我驾机在‘辽宁舰’着舰的时候,其实当时我并没有紧张或兴奋的感觉,倒是见到在场的人个个兴高采烈,有的人还为我流了眼泪,我才突然想起了父亲这句话,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听起来,戴明盟家的家风既非豪言壮语,也没有多少哲理可言,却在朴实无华之中道出了人世间最底线的价值观:做个有用的人。所谓“有用”,说白了,就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价值有可能像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那样,用更多的粮食养活地球上数亿人口,高山仰止;也有可能像送奶工那样,为的是准时让订户喝上鲜牛奶,平凡无奇。无论是“鹰击长空”,还是“鱼翔浅底”,究其价值本质来说是一样的,那就是“有用”。 之所以对戴明盟的家风感触尤深,是因为当下网上论坛盛行着各种各样“看透式”劝世微言。不可否认,这些“劝世微言”的大量涌出,相当意义上是对传统不切实的“假大空”人生观、价值观的颠覆,一些人也是借此平复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焦虑、急躁的情绪。然而正所谓过犹不及。人们发现,相当多的“劝世微言”已经从“无争”蜕变到“无为”,从“得过且过”演化为“四大皆空”甚至及时行乐。那些极具攻心力的劝世微言,往往总是对慵懒的“超凡脱俗”竭尽礼赞,而对那些埋头创业、报效社会的举动无情嘲笑。这一旦形成风气,难免会让原本坚守良好家风的家庭价值观发生扭曲,特别是在微信等交友平台早已浸透千家万户的当下。 好在人们注意到,面对镜头,尽管许多人口中的家风不一样,但归根结底,主题似乎还是“做一个有用的人”。可见,对大多数人而言,有用才是人生的意义,“做有用的人”依然是当今家风的主旋律。不过,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家风毕竟是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反映,不会孤立于社会,总会受到外界风气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全社会花更大功夫、用更细致的努力守护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守护家庭这个社会组织最小细胞的健康,让“做一个有用的人”这类最朴实的家风即便面对再多所谓“超凡脱俗”的浸染也不褪色。 综合央视、《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