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1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压岁钱”
引发的行贿推测

  近日,记者调查北京90名10到13岁孩子发现,孩子们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压岁钱,比去年上涨了5%。其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平均约为5783元,高于压岁钱平均水平。(2月10日《新京报》) 

  所谓“公务员子女压岁钱最多”的结论,再次点燃了公众的讨论热情。一个自然的诘问是,在反腐高压态势之下,压岁钱等形式的人情输送,会否成为掩人耳目的行贿新路径?事实上,早有舆论提出此类担忧,各方似乎只是在等一个“证据”,来印证之前的种种猜想。该语境内,“公务员子女压岁钱水平最高”一说,注定要被传播放大、拿来说事。

  或许,压岁钱红包中确乎隐藏着腐败的种子,但就现阶段的信息披露来看,显然还不足以将那些“想当然的推测”一一证实。爬梳压岁钱数据,未必真能挖出些贪腐线索。且联想到行贿受贿行为一贯的谨小慎微,会否当真有人堂而皇之地借压岁钱送礼,也值得探究……全民监督、协力反腐,一方面意味着应对一切可疑现象保持敏感;另一方面则要求,当猜测尚未得到证实时,我们能跳出那种偏知偏信的执拗。

  由压岁钱民俗出发,竟引发了一场关于“官员贪腐”的民间焦虑,这风声鹤唳的一幕,本身就很值得解剖。它无疑说明,在一些公职人员用权充斥主观性、随意性的当下,其私域必会遭到民众的持续窥伺。某种意义上,若公权力缺乏有效的规则制衡和刚性约束,公务员和普通公众都是利益受损者:前者不得不忍受来自民间的跟踪式打量;后者则始终被一种使命感与焦虑感推动,紧紧盯住官员一举一动并不断猜想。长远来看,双方都难免精疲力竭。

  在一个正常的秩序内,公务员与民众,都应当对彼此的私域保持尊重。或许,惟有建构起健康、缜密的权力制约框架,官员们才能真正享有“免于被恶意揣测”的权利。然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