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逃离北广上”已无悲情性表达

  2014年初,智联招聘公布网络招聘大数据信息。去年,90后高校毕业生里有61%主动逃离一线城市,前往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而这个数据,在2011年时还是46%。(2月12日《大河报》)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注定骨感。北广上有梦想与幸福,却未必是每个人的乐园。坚持也好,逃离也罢,就如流动的水,一直都在循环和反复,其间有别人的引导,有形势的判断,有现实的选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绝没有“狼来了”的悲情。

  反过来想,大学毕业生居然有近四成人还选择呆在一线城市,也足见其强大的吸附力和优越性。支持地方发展需要人才,只去大城市本身就不正常,否则区域间的发展失衡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人虽然可以社会化生存,但也必须经济化和机会化选择,不可否认,北广上等一线城市有良好的就业环境,有公平的竞争秩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另一面,并没有无限的资源空间和几率维度,当所有的人都奔向而去的时候,其资源就会成为“无以承受之重”,那些在其他地方的精英,在此处也只会沦为平常。

  逃离与逃回不过是一种正常的人际流动现象,却被寄寓了某种悲观的情绪,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现象。机会总是辩证地存在:一线城市机会多,但竞争必然激烈,二三线城市机会小,但空间很大。如何选择、怎么选择,都应当是在基于自身的实际之上,作出理性的判断。一窝蜂的涌入不正常,群起而上的逃离也注定反常,健康而理性的秩序应是,无论向上和向下都应当是社会常态。怕就怕,在如何选择上,因为“中国式围观”,让更多的人少了理性与理智。

  之前有媒体报道,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4年前从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个体选择背后未必没有群体性的心态,“给全县人丢脸”的思想负担,让莘莘学子少了一些突破世俗选择的勇气。很多人宁可在一线城市漂着,也不愿给二线城市和自己一个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在浮躁和功利的语境下,90后高校毕业生里有61%主动逃离一线城市,其实是一种可喜的转变。

  “逃离北广上”已无悲情性表达,真正的秩序维护和价值构建,需要理性选择作为基础,并因为个体的成熟而带来社会的整体进步。堂吉伟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