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吃上一碗又香又糯、寓意团团圆圆的汤团(汤圆),算是给美好的春节假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宁波汤团,是宁波饮食文化的一个符号,享誉海内外。在宁波,家家户户都能做出一碗妈妈味道的汤团。汤团是元宵佳节里最应景的美食,不管是大的汤团、迷你的汤团、五彩的汤团,还是新口味的汤团,都能从中品尝到年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家的味道、回忆的味道。 记者 孙美星 宁波汤团香、甜、鲜、滑、糯 “闹元宵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吃元宵的习俗是从唐代开始,唐朝人开始在元宵节使用一种叫‘圆子盐豉’的糯米制食物,这就是汤团的前身。”宁波汤圆协会理事任盛杰介绍,到了宋元时期,元宵作为一种新奇的食品在民间流传,最早叫“浮元子”,后来叫“元宵”,生意人还称其为“元宝”。当时元宵是奢侈品,只有过节才吃得到。 宁波地处宁绍平原,纬度适中,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盛产糯米。而远近闻名的宁波汤团正是选用了本地特产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因而享誉海内外。1997年,宁波猪油汤团入选为中华名点小吃。 宁波人对汤团的感情是特别的。在宁波不仅过元宵节吃汤团,在冬至节、正月初一早上、正月里待客都要吃汤团。有句宁波老话叫:“拜岁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说明过年拜岁,猪油汤团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还是一种民俗的标志。 关于汤团,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八洞神仙吕洞宾在阳春三月,变一位卖汤团的老翁在西湖叫卖。许仙在吃吕洞宾卖的汤团时,不小心,一颗汤团“的溜溜”滚落西湖,被白蛇吞吃了,白蛇成了仙,与许仙结成夫妇。 又传说,宁波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批洋人拥进宁波,他们吃了宁波猪油汤团,在津津有味之余,对这滚圆雪白软糯香甜的汤团发生了兴趣,产生了疑问,可翻来覆去总是弄不懂,这汤团馅子是如何嵌进去的。 正宗猪油汤团有六个步骤 “三更四更半夜头,要吃汤团缸鸭狗。一碗下肚勿肯走,两碗三碗发瘾头。一摸口袋钱勿够,脱下衣衫当押头。”宁波汤团最有名的莫过于老字号缸鸭狗,这首老宁波耳熟能详的民间顺口溜说的就是缸鸭狗猪油汤团的美味诱惑。 缸鸭狗营销总监杨肃向记者介绍了缸鸭狗汤团的制作方法:“缸鸭狗汤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独特的工艺,具体包括选材、浸泡、磨浆、压榨、制馅、成形这六个关键的步骤。宁波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宁波汤圆之所以有名,和宁波地区稻米的品质好有密切的关系。目前缸鸭狗汤团选用的是优质的奉化糯米,猪板油来自仙居的家养猪,黑芝麻、桂花也是精挑细选。” 杨肃介绍,浸泡这道工序是把糯米用清水浸泡一晚,去除杂质后把水沥干。浸泡后的糯米变得膨胀、分散并柔软,用手轻轻一捏就能成粉。浸泡好的糯米要进行磨浆,这道工序目前用机械替代。磨浆过程中米和水的配比很关键,最好的配比使得水磨糯米粉会特别细腻。 在过去,人们把磨好的水磨粉要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直到最后剩下白亮的米粉团,这也就是宁波汤团另外一个名称———“吊浆汤团”的由来。现在这道工序也用机械替代,这样正宗猪油汤团的面皮就准备好了。 接下来的工序是制馅。黑芝麻炒过后,和白糖拌后一起磨成粉。原块的猪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网膜后,用手工挤压、揉搓,一点一点掺入黑芝麻粉中,再加入少量的糖桂花,这就是猪油汤团正宗的黑芝麻馅。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汤团),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做汤团是像包饺子一样包出来的,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杨肃说,汤团成形这道工序相对简单,把水磨糯米粉稍醒之后,包入猪油馅,一个圆滚滚的汤圆就完成了。北方的元宵做出来可能大小不一,缸鸭狗汤团做好都差不多,一般在30克左右。 汤团最好现做现吃。煮汤团也有讲究,水开了放汤团,最关键是煮的时候要保持水沸而不腾,其间加水三次,每次要掌握恰到好处的时机,这样一碗美味汤团才算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