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名从业8年的医生转行做律师的心路历程

  3

  内心几度彷徨 转行寻找答案

  当然,医生不可能不犯错,任立峰也不例外。印象最深的那一次,他虽然没被患者追究,但至今还深感内疚。

  那一年他刚评上主治医师,给一个老太太做手术。患者因为睫毛方向长反了,出现流泪难受、睁不开眼的状况。很简单的手术,清理掉长乱的睫毛就行了。最后一步,他拿过助手递过来的电解笔去收缩毛孔。电解笔平时在刺激性很强的消毒水中泡着,要冲洗后才可以使用,可那一天助手偏偏忘了冲洗。

  术后1个小时,患者就说眼睛痛得厉害,但是查不出原因,以为是麻药过敏,第二天一早查房,她眼睛已经肿得和鸽子蛋一样了。老太太说晚上痛得睡不着觉,坐了一夜。更糟糕的是,情况还在恶化,角膜开始发黑,红肿,他慌了神。

  主任过来,一眼就看出原因,类似的情况主任10年前也遇到过一次。

  任立峰不敢和患者说实话,只是含糊地说:“手术比较复杂,估计恢复的时间要长一些,你有啥要求就尽管提。”

  那段时间,任立峰每天要去问诊四五次,老太太也很感动。她说:“该怎么治就怎么治好了,我相信你们的。”70多岁的老人,痛得夜夜难眠,却毫无怨言,家属天天来,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这件事一直在任立峰心里压着:“每每想起来都觉得心里堵着,如果做手术的是我妈,早就去理论了。”

  老太太为此多住了一个多月院,日后过来看别的病,还特意来看他,说他是好医生,还问他有没有女朋友,想把邻家女孩介绍给他。

  任立峰说,他感激那个老人一辈子。即便受过不少委屈,但他依然坚信多数患者都是善良的,通情达理的。

  只是,他绕不开心里那个疑问:如果老太太家属闹一闹,说不定也能拿到一些赔偿。说到底,还是老实人吃亏。这个社会,到底是鼓励我们做老实人,还是做恶人?

  也许法律可以回答,这也是他后来选择做律师的其中一个原因。

  2009年,任立峰开始准备司法考试。

  整整2年,没有超过3天的长假,根本不可能参加补习班,见缝插针地看书,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周二和周四是常规手术日,周一和周三要坐门诊收病人,每周至少4个晚上不敢超过10点睡觉。其他的时间,往死里看。”

  5年的寒窗苦读,8年的执业生涯,统统放弃,一切推倒重来。家里没有一个人同意,父母说,主治医师都评上了,还折腾什么,过两年就能看专家门诊了,说出去我们脸上也有光;老婆说,安分点不好吗,家里有人生病,你在医院也方便,你咋就不替我们想想呢?

  “可是谁又能理解我呢?”任立峰一声长叹。

  改行不是因为受到具体哪件事的刺激,他只是在日复一日的纠结中,心累了。

  比如,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写病例。这活看起来很没技术含量,却可能是医生生涯的终结书。以备将来万一打官司,你要认真推敲每一个字,争取万无一失。这和他当时作为医生在旗帜下的誓言差距太大,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现在却变成了保护自己;有的医生为了不被医患官司纠缠,会给病人最保守的医嘱。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到离开那一年,他的基本工资是1400元。当时专家门诊主任医师的诊疗费才7元,副主任5元,而医院对面的一家牛肉面店,一碗面也要几十元。

  而时不时发生的医患纠纷,更是考验着每个医生脆弱的神经。

  说到底,人人都以为进医院是消费,花钱买命,买医生服务。花了钱,特别花了自己的钱,病就该看好。也许在某些人眼里,医生和每小时68元的足底按摩师没什么区别。

  既然提供不了百分百满意的服务,那就走吧,“不想做足底按摩师了”。

  4

  离开医生的岗位 专接医疗纠纷案

  司法考试通过后,任立峰立即提交了辞职信,不给自己犹豫的时间,不留退路。

  “要走就趁着年轻走,如果真的做了副主任医师甚至主任医师,那就再也走不了了。”

  4月辞职,办完繁琐的手续已是10月,随后他入职红邦律师事务所。对方看中了他的医疗从业背景,医疗官司专业性太强,对于很多没有医学背景的律师来说,就算证据都摆在眼前,也未必看得懂。

  一年后,任立峰拿到了律师执业证,可以独立出庭。不到半年时间,他接了3起医疗纠纷的案子。他觉得这比其他官司好打,因为收集证据并不难,只要病历齐全就可以。他还有自己的优势,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医院的情况,没有谁比他更擅长挑出病历的漏洞和医生的疏忽。

  这是用10多年的专业知识,调转枪头对准曾经同一战壕的战友吗?

  任立峰坚决否认,他只希望患者能用一种更理性、更合法的途径维权,而不是直接把拳头对准医生。

  “这个世界总需要公平,不能老让老实人吃亏。”

  他说他有自己的从业原则:无理要求的案子不接,要求过份的案子不接。前几天,有个患者家属找到他,说已经花了几万元请人到医院闹过,但还是没结果。他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人,就找理由推掉了。

  还有另一个原则是,涉及鄞州人民医院的案子也不接。“前几天就有人来咨询过,我直接告诉他,这是我个人的原因,因为被告是我哥们,我不能帮你。”

  这就是做律师的好了,你可以自己权衡然后选择接不接这个案子,风险自己可以控制,而医生是没有选择的,因为规定了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诿病人。”

  另一个区别是心安定了,官司就算打输了,大多是当事人的经济损失,时间会冲淡一些。而生命是不可逆的,身体的残缺会永远留在那儿,提醒着你的失败。

  刚刚开始做律师,收入并不比以前多,但是他觉得完全在凭能力吃饭。“去年我们所里有个律师赢了一场官司,把车换成凯迪拉克,大家都觉得他很牛逼;如果是个医生,突然开了辆好车,大家肯定会说,不知道又拿了多少回扣。”

  任立峰说,既然当不了高尚的医生,那就努力做一个称职的律师吧。

  改行的那一年,孩子刚刚出生,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做一个好爸爸。当时圈内流传着一句话,说绝不让孩子做“医二代”,但对这个曾经全身心投入的行业,任立峰依然没有死心。

  “将来做什么,让孩子自己选择吧。也许再过二十年,环境又变了呢?”

  医生的梦想

  我们有个梦想,

  医院不是市场,

  患者的队伍没有那么长。

  人们没有那么烦躁,

  更没有那么多喧嚣和推搡。

  优美而舒缓的轻音乐,

  在宽敞的大厅里轻轻地回荡。

  

  我们有个梦想,

  医院不是战场,

  病人和家属没有那么躁狂,

  医生不再流血,护士不再受伤!

  梦想着有那么一天,

  医生和护士迈着轻盈的步履,

  在洁净的病房里穿梭和奔忙。

  

  我们有个梦想,

  医院是个圣洁的殿堂,

  医生护士和蔼,

  病人和陪护善良,

  没有猜忌和犹豫,

  没有录音和暗访,

  只有真诚和期盼的目光。

  

  我们有个梦想,

  医院是个治病救人的地方,

  不再是盈利的大商场,

  医院收入的指标不再年年增长,

  医保的超支不再由医生工资来扛。

  医生能专心看病,

  不再考虑经济指标的升降。

  

  我们有个梦想,

  医生护士的收入也能变得阳光,

  因为我们的辛苦的付出也需要回报,

  我们的家中也有孩子,

  老人也要赡养。

  

  我们有个梦想,

  医院的经济收入连续下降,

  那意味着医生救死扶伤的同时,

  更应该重视疾病的预防。

  

  我们有个梦想,

  重新让病人对医生充满信任和期望,

  再现白衣天使医者仁心的光芒。

  医生和患者本来是同盟,

  是谁让医患交流变得如此小心翼翼?

  是谁让患者的眼里充满了疑惑迷茫?

  

  媒体更要传播正能量!

  医患齐心协力,

  才能战胜病魔与死亡!

  温馨而和谐的医疗和社会环境,

  是医生与患者的共同需要!

  

  这就是一个个医护人员的梦想!

  

  摘自新浪博客

  《张纯医生的博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