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广东卫视知名主持人王牧笛陪女友打点滴,因不满护士连扎四针才找准血管,他发微博称“我也想拿刀杀人”。当晚他删帖道歉,但风波难止。22日,中国医师协会公开谴责,要求其所在单位“责令其下课”。23日晚,王牧笛微博上二度表态,称“深深懊悔”。 (2月24日《京华时报》) 毫无疑问,作为这起风波的引线,王牧笛“想杀人”的言论,有失妥当:其女友被连扎四针,于个人情感而言,难免因疼生怨,问题是,身为大V,他在兼具私人性与公众属性的微博上扬言要施暴,罔顾负面影响,确实失之情绪化。 正因如此,其过激言论发出,就引起舆论哗然。尤其是,许多医务人员群情激奋,中国医师协会也出来表态,要求广东卫视深究其责。这不难想见,若对医疗效果不满意,就动辄采取暴力,只会加重社会戾气,也难免刺激医师群体的焦虑情绪,致其反应激烈。 事实上,若双方秉持克制理性,纷扰本可消解:之于王牧笛,他应该了解,静脉穿刺时,因人血管情况与穿刺者业务水平原因,“一针不见血”并不奇怪。当然,就微博内容看,让王牧笛感到气愤的,是就诊护士“边和人聊天边拔针”,态度傲慢。但即便如此,他大可向院方投诉,或者取证维权,而不应口出恶言。 对中国医师协会而言,王牧笛言辞虽失当,但终是一时泄愤、冲动表达,连“犯意表示”都算不上,遑论真去杀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王牧笛事后已立马道歉,基于此,无需得理不让人,非得逼其下课才罢休。 在此风波中,“责令下课”跟“想杀人”都有过分敏感之虞,也无益于纠纷的纾解。在此情境下,构筑对话平台,营造互谅氛围,无疑很有必要。像王牧笛致歉信中所说的:希望借由此事,患者及家属能更多地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处境和遭遇,双方多些理解与沟通。 但也要看到,事态之所以会激化,固然有快意恩仇式表达在催化,但究其原因,在于它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下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在缺乏互信的环境下,双方失去了“有话好好说”的耐心。 而今,王牧笛所在单位方面已介入调查。公众也希望,此事能以和解、相互包容收场。毕竟,在伤医案频发的时间节点上,恰需理性对话,而非制造新的裂痕。佘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