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首创河道水质日常维护模式

首批38条河道水体透明度有所提升
年内将覆盖中心城区四分之三水域

  从去年10月开始,我市在国内首创了河道水质日常维护模式,首批共有38条内河、共计8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实施这一水质提升新模式。

  “实施水质维护4个多月以来,相关河道水质总体呈逐步改善趋势,部分区域水质提升显著。”市城管局城区内河管理处督查部副主任陈吉炜说,对市民来说,最为直观的改变是,身边河流的水体透明度总体提升了。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顾梦婕

  38条内河水体透明度有提升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河道水质治理工作还仅仅依赖于一次性工程投入,尚未建立后续不断提升水质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我市首创的河道水质日常维护模式,就是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水质维护模式,有效巩固、提升内河水质,逐步恢复内河自然生态环境。”陈吉炜说。

  去年10月以来,我市首批38条河道,共计约8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实施了水质日常维护模式,区域涵盖海曙、江东、江北等人口密集的主城区。

  4个多月后的现在,首批实施的河道水质总体呈逐步改善趋势,部分区域水质提升显著。

  通过水质定期监测的数据表明,这38条河道平均CODCr(化学需氧量)下降了33.9%,氨氮下降了21.7%,总氮下降了25%,总磷下降了48.7%。对市民来说,最为直观的水体透明度大约提升了13厘米。

  在38条河道中,26条河道的CODCr指标已达到四类水体要求,3条河道的CODCr、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指标已基本实现四类类水体目标。

  采取政府依效购买服务模式

  以江北邵家河为例,在实施水质日常维护模式前,CODCr和总磷的含量为每升40多毫克和每升1.4毫克。现在,两种指标每升含量分别下降到了20毫克和0.3毫克左右。另外,总氮和氨氮的含量也下降明显。

  “可以说,这4项指标都是从劣五类水体,下降到了四类水体的标准。”最为直观的透明度,邵家河也从之前的30厘米,提升到了40厘米多,好的时候,甚至能达到80厘米左右。

  陈吉炜表示,随着水质维护工作的推进,38条河道的水质将有望基本实现“一升一降三无”的目标:即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综合污染指数(CPI)逐年有效下降,水体无色、无异味、无杂质。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河道的水质日常维护工作都采取了政府依效(依照治理效果)购买服务的模式,推行全面市场化运作。项目按照一次招标,三年维护的模式开展。

  接下来,政府部门将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通过测定河道COD、氨氮、总氮、总磷四项水质主要污染指标,评估水质维护提升工作开展情况,考核合格后支付水质维护提升费用。”

  年内覆盖城区四分之三水域

  根据相关计划,今年我市将在去年已经开展的82万平方米水域面积水质日常维护工作基础上,再新增21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从而使水质日常维护工作扩展到292万平方米。

  我市中心城区共有内河164条,水域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这样,到今年年底,中心城区约四分之三的河道面积将纳入水质长效维护工作范围。”

  陈吉炜说,我市开展河道水质养护管理的整体目标是:确保到2016年中心城区内河水质总体达到四类,全面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将根据维护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并逐步进行完善及推广这个水质维护新模式。”

  在第二批实施水质日常维护模式的河道推出前,我市将邀请国内高校专家组成课题组,在第一批维护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对水质维护模式、维护技术、指标设定、考核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分析研究,确保维护效果。

  “在维护手段上,将进一步突破河道生态科技手段的局限,打造集沿河排污口处理、河道日常疏浚、生态修复技术、水质应急处置等多种措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质养护管理模式,使水质维护工作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的理念,在整体实现四类水体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全面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的目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