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新闻雷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主任有一个心愿

希望孩子们回忆起大学生活能想到食堂的味道

菜烧好后,张主任在试味。

  张主任(左)询问学生对菜肴的意见。记者 王鹏 摄

 

  先是意见簿的各种留言在微博上传为佳话,接着,北京歌手为他写歌专程来献唱,央视播出了以他为主角的公益宣传片,“有求必应”的宁波大学第五餐厅主管张继惠被学生捧红了。

  走红之后,张主任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N次接受各路记者采访,感觉压力也更大了,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为学生们操心食堂的饭菜。他说,他有一个永恒的心愿,那就是希望以后孩子们回忆起大学生活时,能想到食堂的味道。记者 程鑫 樊卓婧 

  一盘肉末茄子

  让学生们吃出家里的味道

  昨天早上6点,张主任就坐390路公交车,从江东的家里赶到学校,翻看意见簿,看看同学们前一天都留了啥意见,并作出回复,然后,落实意见。

  临近中午的时候,食堂热火朝天,随着热腾腾的菜一道道出炉,张主任开始拿着一只碗一双筷子穿梭锅碗瓢盆间一一“试菜”,并不时走到灶台前同厨师沟通一番。

  他的意见总是很具体:“红烧肉酱油还可少一点”、“油爆虾还可适当再加点糖”、“昨天有同学说炒年糕油太重,那就少放点”……

  终于有空坐下来,张主任笑着说,这是第N次接受采访了,我不知道还能说出啥新内容。

  这个不爱多说话的中年人侧头想了一会儿,说了一个挺有诗意的观点,大致意思是:有个老师说,许多回忆都与食物有关,比如想到外婆,就会想到外婆做的年糕。他希望以后孩子们回忆大学生活,能想到食堂的味道。

  食堂的味道是个好抽象的概念,我们问他,是不是可以具体到一盘菜,一个小故事,或是一种温馨的感觉?他点点头,嘿嘿地笑了。

  其实张继惠之所以成为张主任,和一道菜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这是哪儿都能吃到的菜,叫“肉末茄子”。张主任说,当年他的师傅说,越普通越寻常的菜,越考验厨师功力。

  张继惠就是在宁波大学餐厅学的厨师。2001年,他进入宁波大学餐厅,先给厨师打下手,从切菜配菜开始。他很用心,一有空就站在厨师旁边学习炒菜。很快他当上厨师,当时自己独立做的第一道菜,也是肉末茄子。

  菜做好了,他心里很没底,就去问学生,味道怎么样?有人说酱油搁多了,咸了,有人说油少了,还有人建议加点蜂蜜,学生中有不少“吃货”,提的建议大多挺中肯。很快,他就能做出跟菜谱的图片上一样冒着诱人光泽的肉末茄子。

  后来,他参加了培训,慢慢升任副厨师长,厨师长。

  现在他已经是资深厨师了,但他始终觉得,“吃客”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吃饭的时候,他常去询问,今天的菜肴味道咋样?哪些做得不好?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他都会默默记下,第二天就特别留意。

  他说,那些意见一开始对他提高厨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他就有了个想法,就是把学生们的意见都记下来,让所有厨师参考,“可那时候我还不是领导,也就是想想而已。”

  都说食堂的大锅菜不好吃,可是他的菜,渐渐做出了名。在宁波大学北区一楼做厨师的时候,有几个同学专门找到他,“张师傅,我们突然想吃你做的肉末茄子了,上课的时候就想着,能不能给我炒一份?”

  晚餐已接近尾声,炒菜时间早过了,但看到同学们期盼的眼神,他二话没说就走进厨房了。当一盘冒着热气的肉末茄子端上来后,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称赞说,像在家里妈妈炒的。

  他觉得,这是对食堂的最高评价,成就感油然而生。

  “个性化服务”的念头也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他希望孩子们在食堂能吃出家里的温暖味道。

  意见簿背后有故事

  真诚沟通赢得学生的理解

  2010年,张继惠成为宁波大学北校区第五餐厅二楼主管。去年,他就因为“意见簿”在网络上走红了。

  为什么会有意见簿?起因是这样的:当时二楼餐厅每天的营业额只有3000元左右,没有早餐。张继惠说,当了领导后,你就会发现,领导不好当,光菜的味道好还不行。

  刚做主管不久,有一天上午,一名学生同服务员发生了纠纷。原来,这名学生中午很早就到了餐厅,当时大部分菜肴已摆到窗口,但服务员还未到位。这名同学等不及了,便从窗口伸手进来打菜,结果遭到服务员阻止,两人因此吵了起来。

  张继惠立即过来沟通,这名同学冷静下来后承认了错误,但当晚8点多,又给张继惠发了条短信,约他明早7点见个面,要对餐厅提一些意见。

  第二天,张继惠早早等在餐厅。这名同学准时前来,一口气提了10多条意见,包括餐厅的卫生有点差,服务员服务态度不好,菜肴的品种不多等,最后一条问题挺尖锐:“你们员工自己吃的是哪些菜?”

  这件事对张继惠触动很大。他先从内部着手,提高厨师的水平,优化服务员的态度,为了广开言路,还挂出了意见簿。

  从那以后,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奇葩问题和意见,张继惠做到每条都有回复,不少有趣的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

  “我们都想吃虾,想吃富贵虾(花不来虫),大概长这样。”

  张主任回复:我会增加虾的数量,让晚来的同学也能吃到。富贵虾我不太了解,请与我联系,当面向你请教。

  “腊肉涨价了?6元?小个子的打钱打了6元!”

  张主任回复:对不起,是5元,我已找她谈话,打卡的承认了错误。请与我联系,退还你10元(一赔十)。

  富贵虾的故事已经被编进了歌曲,而算错钱的故事也有了后续。

  张主任说起因是这样的,第五餐厅现有服务员50多人,这些服务员年纪偏大,大多是50岁以上。来自衢州的王亚羽是其中难得的年轻人,20岁的小姑娘,负责打卡。

  每天5000多人吃饭,打卡难免会出错,学生们在意见簿上也有反映。第一次,学生投诉说,打卡出错,态度还不好。张继惠回复学生,尽快改善。之后,他找到王亚羽,帮她分析学生投诉的原因。可没多久,学生又投诉她了。这一次,小姑娘自己也感到难受,要求换一个岗位。

  “可换谁合适呢?餐厅就她最年轻,脑子也灵活,手脚也麻利,如果换别人,出错的几率可能还更高。”张主任再三挽留,小姑娘总算同意再试试。

  可过了不久,学生又投诉了。这次,小姑娘眼泪汪汪。为了挽留她,张主任在学生的意见后面做了如下回复:同学,打卡的小姑娘年纪可能跟你差不多,每天面对这么多的学生,打卡难免出现偏差,希望你再多给她点理解,也许她就会过了这道坎。”

  这招还真灵,学生们都理解了,不再投诉。小姑娘从鼓励中也重拾自信,到现在,小姑娘工作也得心应手了。

  对待学生

  像给自己儿子

  烧菜吃一样

  在张继惠出生的镇海庄市同心村,张家算一个大家族。张继惠告诉记者,他爷爷张仁芳是兽医,技术很好,在当地小有名气。爷爷经常教导他说,做人要真诚,不要计较,吃点亏其实是合算的,要听得进别人的话,有则改之。

  他的父亲辈有7个兄弟,张继惠说张家的男人都挺有家庭观,他每天晚上7点忙完食堂的事,就会准时回家。

  身为特级厨师,虽然工作很忙,张继惠会努力让家人尝尝他的手艺。儿子在上初中的时候,说起中午学校饭菜不好吃。那段时间,张继惠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为儿子烧好菜带去学校。张继惠为儿子做的都不是简单的菜:“五香牛肉”、“酱鸭舌”、“红烧兔肉”……很快,“爸爸的爱心便当”在儿子的学校里出名了。

  如今,他儿子考上了高中,读的是寄宿学校,就很少能吃到他炒的菜了。为此,张继惠有时候也会感到失落。他说,虽然知道孩子学校的食堂菜也不错,但总有点放心不下。

  推己及人,他觉得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在外求学的孩子能吃得好,他就让下面的厨师用心做好每一道菜,并且建立了“意见簿”这个沟通平台。

  现在,除了意见簿外,张主任还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学生可以随时联系他。

  记者在他的手机上看到有一条最近发来的短信,有学生想包饺子,问他怎么配料。

  “面团宁可硬点,别软,水要慢慢加……”他回答得很仔细,像一个父亲在叮嘱自己的孩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