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明 “有求必应”的宁波大学第五餐厅主管张继惠被学生捧红了。先是意见簿的各种留言在微博上传为佳话,接着,北京歌手为他写歌专程来献唱,央视播出了以他为主角的公益宣传片。走红之后,张主任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感觉压力也更大了,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为学生们操心食堂的饭菜。(今日《东南商报》02版) 张主任,今年43岁,大名张继惠,不过同学们都喜欢称他“张主任”,透着亲近。他在餐厅里放了一个意见簿,无论同学们在上面提什么奇葩问题,他都一一回复并尽量落实,被学生封为“有求必应”的餐厅主管。当学生把这个意见簿发到微博后,张主任一下走红网络。 张主任说,他有一个永恒的心愿,就是希望以后孩子们回忆起大学生活时,能想到食堂的味道。大家在想起大学生活时,记忆是温暖的,食堂却经常是吐槽的对象,它要成为温暖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需要温暖的味道和温暖的人。当张主任管理下的食堂端出一份份温暖的家常菜时,张主任本人不也透着家常菜的温暖味道吗? 张主任迅速走红,是因为带给学生和网友温暖;温暖,是因为敬业,敬业中散发着热量。一个人要有温度,就得上达“刻度”,“刻度”里包括敬业,也包括文明、诚信、友善、理性、开通等等一切体现社会正义的方面,只有你是正义的,你才会发光,才会散发热量,才会有温度。如果每个人都散发热量,大家就会彼此亲近,整个社会就会有温度。 谈起社会温度,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怀疑读书的前途,怀疑奋斗的效用,怀疑规则的力量,怀疑理想,怀疑道德、信仰……在时代的车轮下,有人心底的一切都被碾压得粉碎,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除了利益。他们会举出很多例子,比如“拼爹”、“躲猫猫”,比如“扶不扶”,他们为此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工于心计、圆滑世故,把利益当作唯一的目的。 怀疑未必是坏的,有时是理智和思考的开端,但不能成为虚无主义的滥觞;利益是有价值的,有时会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动力,但不能成为行事的唯一圭臬。社会是复杂的,我们固然必须承认它的阴暗面,却不能不相信它的美好和可能。“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学者崔卫平的这句名言本用于自律,如今却被不少人作为衡量外界的尺度,这不是不可以,但衡量时,请不要只盯着脚下的阴影,也应放眼前方的光明。即便在怀疑的时代,我们也需要信仰。有无数像张主任这样的人,在职业的岗位上和人生的道路中默默坚守信仰,散发着热量,增提着社会的温度。 增提社会的温度,不仅仅是普通人的事情,也是公职人员的责任。张主任被学生誉为“有求必应”,如今一些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却是有求难应、有求不应。“门难进,脸难看,盖个图章跑半年;话难听,事难办,批个项目腿跑断”,这样的新闻经常见诸报道,这些人即便办事,也常常是吃拿卡要的结果。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这样的情况大为改善,不过又出现新的问题。据外地媒体报道,有企业家说,办事时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少了,但不办事的多了,过去“公关公关”就能办成的事,现在就是拖,一些官员没了好处,也没了动力。有网友将之概括为“廉洁怠政”,说得真好。 有钱有麻烦也让你没麻烦,没钱没麻烦也让你有麻烦,这两种行为看起来是两个极端,逻辑却是一致的。在这种逻辑中,对民众利益的冷漠和对自己利益的关心,是始终不变的标准。这是官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在这个“怀疑”和“相信”交织呈现的转型时代,我们的价值选择决定了自己的未来,影响着时代的进展。梁漱溟先生曾以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自问和问人,这个问题现今仍然值得我们叩问自己。社会发展是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无论身份,每个人都是时代长河里的一滴水,虽卑微却能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只要像张主任们一样坚守信念,共担风雨,这个社会必将更有温度,这个世界必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