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商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造大亨

沈祝三

  汉口江滩。
  位于沈风水村的沈家老宅。

  昨晚,以“沈祝三倾囊建造武汉大学”的真实事迹为背景改编的甬剧《筑梦》在宁波大剧院正式首演。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也随之浮出水面。这个被称为“民国武汉第二大商人”的宁波人,曾在武汉承建了无数大楼,打造了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群,如汇丰银行、璇宫饭店、协和医院、汉口总商会大楼等。其中,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群,主要承建者就是沈祝三的汉协盛营造厂。

  记者 林旻/文 崔引/摄

  发轫于草根的营造奇才

  在宁波市鄞州区走马塘村旁边,有个沈风水村。说起生于斯长于斯的沈祝三,凡是上了点年纪的村民都知道这个人,并广为传诵:“在武汉,他建了一所很大的学堂。”

  沈家老宅很好找,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村里只此一栋,罗马柱和百叶窗在当时看来都是稀罕物,二楼还有个空中回廊。只是在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老宅屡次受损。面积也一再地缩减,现存的老宅只有初建时的一半大。

  尽管风华不再,但这幢老宅凝聚着沈祝三的一片孝心。1918年,沈祝三带着建筑队和木材,从武汉到宁波。在沈风水村里靠着奉化江的渡口上岸,为的是给不愿跟他去武汉享福的老母亲盖这栋房子。

  村里还流行着一句顺口溜,“沈祝三,快发财。”当年除了老宅,沈祝三的建筑队还在渡口附近建了一个大型凉亭,供往来的村民避雨乘凉。孝子沈祝三,在当地有口皆碑。

  如今,沈家在宁波唯一的后人、沈祝三的长孙沈惠尔,已经搬离老宅,住到了奉化江的对岸。

  1877年,沈祝三出生在沈风水村。他原先名叫“卓珊”,后来不知为何,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祝三”。沈祝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艰难维生。他只读了几年私塾,就被母亲送去学木匠活。不久沈祝三就跟着舅舅孙仁山去了上海,在一家公司里做临时工。这一去,沈祝三的命运从此大不同。

  沈祝三舅舅有个朋友叫王文通,在上海杨瑞泰营造厂任职。王文通见沈祝三做事勤快,心思缜密,就介绍他到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监工。厂主杨斯盛除了这家厂外,还与朋友另组了一家协盛营造厂。

  恰逢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包了英国平和洋行打包厂的工程,沈祝三便被派去协盛做了监工。沈祝三利用当监工的时机,白天跟着技术人员学看图,晚上则向守门的印度人学英语。慢慢地,没读过几年书的沈祝三已经能和洋人直接对话。这项工程中有一个凿旱井的任务,要一气呵成,日夜开工,天又下雪,夜班工人不肯下井。沈祝三二话不说,亲自下井干活。既能看懂图纸协助施工又为人忠诚老实的沈祝三,得到了洋人的极大赞赏。

  1905年,平和洋行要在汉口建造打包厂,依然邀请了上海协盛厂来做这项工程,洋人点名要沈祝三去汉口主持整个工程,于是沈祝三便从上海去了武汉。

  老汉口半壁江山宁波造

  时势造英雄。沈祝三到汉口闯世界正是好时候。

  武汉开埠之后,洋人沿江建起了高楼,华商们纷纷开厂建房,整个城市都处在一派兴旺向上的当口,建筑业蓬勃发展,到处都有巨大的商机。

  当时沈祝三一边主持平和洋行打包厂的工程,一边又承包了其他工程,但老板杨斯盛却怕这些工程万一有了亏损得由他来承担,因此发表了一个声明:汉口的业务一切由沈祝三个人负责,与上海协盛无关。1908年,沈祝三索性成立了自己的营造厂,为了感谢上海协盛的栽培,他给自己的营造厂取名为“汉协盛”。因为之前打包厂的工程,汉协盛一下子在武汉名声大振。

  在遇到英国设计师海明斯之后,沈祝三的建筑事业打开了新局面。

  古代中国,房屋都以木结构为主,楼层不高,几乎没有建筑设计师,一切由木匠完成。开埠之后,石头楼房和钢筋水泥跟着洋人一起来到中国,近代社会早期的建筑主要是洋人设计的。汉协盛想要在汉口立足,自然也要经历这个转变。

  机缘巧合,沈祝三和海明斯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沈祝三需要海明斯这样的设计师,凭他洋人的身份可以接到许多的项目,再将他的设计交由汉协盛来执行;而海明斯同样需要沈祝三,他当时一个外国人单枪匹马闯汉口,单有技术和背景还不够,还需要沈祝三的财力支持以便站稳脚跟。于是沈祝三掏钱,帮助海明斯开设了专营房屋设计和监工业务的“景明洋行”,而景明洋行承揽的设计工程一概由汉协盛承包施工。这对搭档一经联手,便为汉口的街面平添了许多风景。

  沈祝三为了感谢海明斯,专门出资为景明洋行修建了一幢大楼,这就是至今仍然矗立在汉口的景明大楼。偌大气派的景明大楼,除了设计绘图由景明洋行自己担当外,其他一切都由沈祝三承担。

  武汉最漂亮的房子差不多都是汉协盛盖的,它们几乎撑起汉口老房子的半壁江山。在汉口沿江大道青岛路口的汇丰银行大楼,江汉路口的日清轮船公司和日信洋行,始建于1919年的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还有金城银行、捷臣洋行、璇宫饭店、同丰里、德林公寓、信义公所大楼、汉口总商会等等,都出自于沈祝三的手笔。

  双目失明仍指挥若定

  汉协盛最兴盛的时候,有四十几个工地同时施工。沈祝三极其注重工程质量,为人一诺千金,再加上他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直接与洋人谈生意,这些都有助于他承揽业务。当时汉口的浙江兴业银行经理王道平是沈祝三的老乡,经常给予方便和支持,他能向该行透支的周转资金高达四十万元以上,而王道平的四弟王佑霖是汉协盛附属企业阜城砖瓦厂的总管(经理),相互间都有照应。

  汉协盛的业务越来越大,设备不断增加。沈祝三常常以低于其他营造厂的要价接下项目,重要原因便是他能充分利用先进设备。汉协盛拥有英制倾覆搅拌机1台和英制打桩机1台(后仿制4台),起重设备是用电动控制的,购置卡车20多辆,以及轮船拖驳多艘。江面还有替代运输的传输工具,并配有专业的搬运工人。汉协盛与德国哈尔钢铁公司也有往来,每年以低于市场约20%的价格直接从德国哈尔钢铁公司进购两三万吨钢筋运到汉口,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1918年,汉协盛成立十年之后,沈祝三因患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依然从容不迫地电话指挥汉协盛的工程。许多大楼,包括武汉大学,都是在他失明后建成的。

  1930年沈祝三承建武汉大学。因为双目失明看不见图纸,凭人口说默算工料,计算工价,指挥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但他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武汉大学建在山上,沈祝三在承包时漏估开山筑路费用,为了顺利建成学校,他不但没要求修改合同,而且在工程竣工后信守承诺奉送水塔、水池两项工程。1931年武汉遭遇水灾,又逢经济危机造成原材料大幅上涨。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沈祝三依然坚持“三不原则”:一不愿意主动向业主提高造价,二不愿意拖欠供应商货款,三不愿意拖欠建筑工人工资。

  1932年5月25日,在武汉大学新校舍的落成典礼上,时任校长王世杰在演讲中特别提到,“无论如何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浙江鄞县的沈祝三先生,他每天自早至晚,都坐在他的小办公室的桌边接电话,指挥珞珈山及其他部分的工人从事工作。感谢他肯以比较低廉的标价,担任这个巨大而且困难的工程。”正是为了建成这座完美的校园,让汉协盛元气大伤,最终也结束了它的兴盛时光。

  整个工程完成后,汉协盛亏损达四十万元以上,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在沈祝三最困难的时候,他不得不将三元里房屋和阜城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贷款连本带利滚成100余万元。这笔债他也还了许多年,直到武汉沦陷时,方才还清。1941年1月,沈祝三在汉口因病去世,时年64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