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线员正在工作中。通讯员 茹彬彬 摄 |
 |
宁波市强制戒毒所民警在和戒毒人员谈心。记者 王鹏 摄 |
 |
市公安局交警局车管所女民警。记者 王鹏 摄 |
她们中的一些人,与男同事一起冲锋在刑侦破案一线,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惊险场面,有她们灵活敏捷的身影。她们中的更多人,分散在各个业务岗位,忙碌的身影是她们对公安事业最朴素的注解。 她们是警察,是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她们,也是女人,用柔情似水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她们,被称为“警花”,相比温室花朵那令人怜惜的较弱的美,她们破土迎风、生生不息的姿态更让人铭记。 本周六就是“三八妇女节”了。记者走近宁波市强制戒毒所、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报警服务台和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车辆管理所牌证科,感受三支“警花”队伍别样的风采。 记 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苏文清 颜威荣 林 静 王映红 宁波市强制戒毒所>>> 她们让人重拾生活的希望 奉化大桥镇,斜斜的山路尽头,几栋灰白色建筑掩映在青翠间,“宁波市强制戒毒所”几个大字,让这里拥有了特殊的意义。 36名女警,包括春节在内的所有节假日均正常上班,负责戒毒人员的日常监管及治疗、护理工作。“在日常工作时间之外,我们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体民警10天一轮。”戒毒康复区主任王映红说,“昨天我值班,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的早上8点,只在休息室眯了一小会儿,第二天正常上班。” 这里,有严格的纪律,标准的作息时间,更有一份温暖与关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女警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挽救一批又一批迷途女性,把她们重新引入正轨。 今年1月4日晚,女戒毒人员舒某突感身体不适,腹部非常疼痛。当晚值班女警邬慧丽和董萍萍知道后,立即用私家车载她到附近医院救治。整个晚上,她俩守在病床边寸步不离。 王映红记得,有一位女戒毒人员曲某,患有肺炎等各种疾病,而且生活十分贫困。了解曲某的情况后,女警们纷纷捐钱捐物,帮她解决生活困难。去年,曲某的爷爷来看她,女警们不仅安排好老人的食宿,还帮忙解决了回去的路费。 曲某把这些都看在了眼里,流着泪对女民警说:“我一定好好改造,决不辜负你们。” 在戒毒所,每个星期三下午,由女警给戒毒人员上课,讲卫生保健,讲法律常识,使她们更加积极主动接受戒毒教育。 在教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一篇篇听课心得———“进了这里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让我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在这里,科学的作息让我重拾了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着戒毒人员转。”王映红说,每月,民警都要找戒毒人员谈话,及时了解她们的心理动态,帮助她们重拾生活信心。 “刚来这里时感到很压抑,但民警们对我们很关心,经常和我们谈心,给我们解决实际困难,每逢节假日,还给我们组织各种活动。现在我觉得在这里过得很充实,很温馨。”戒毒人员小乌说,“现在我就想好好改造,早点出去,以后认真工作,孝顺父母。” 这里的女警,既是老师,也是朋友,她们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用自己的真心传递爱,用爱温暖他人。 市公安局交警局车管所>>> 她们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 在市车管所牌证科的办公室桌上,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很显眼,上面写着“手机保管箱”五个字。牌证科副科长林静说,从3月份开始,每个窗口工作人员上班时间都得把手机暂存到这个塑料盒里。 办证大厅每个窗口平均每天要接待100人次。虽然忙,但总也有空闲的时候,刷刷微博、看看微信,并不算太过分。“但作为服务窗口,这样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不太好。”林静说。 整个牌证科只有6名女民警,要做的工作却很多,包括全市汽车和汽车驾驶人档案的管理,全市汽车注册登记,机动车辆的转移、变更、注销,机动车辆查封抵押和解除等等。 这支“警花”队伍获得的荣誉也不少:市“文明窗口”和“十佳窗口”;2011年市级“巾帼文明岗”;2013年“宁波最美警队”;为市车管所连续6次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等车辆管理所,2013年8月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作出了贡献。一连串的荣誉,印证了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有一次,林静去拍照室拿材料,遇到一个为办驾驶证来拍照的群众。从对方和拍照室工作人员的对话中,林静得知,因为照片不合格,这个人已经是第二次来了。 “当时也没有跟我说要白底的一寸照。”对方的语气中有些埋怨。林静立即拨通了当天负责导办的工作人员的电话,“强调过很多次了,需要准备哪些证件,都要一次性告知。” 对方听到林静的话,反倒有些不好意思,“没关系,没关系,可能是我当时也没有听清楚。” “像你们这样好的服务态度,的确是不多见。”在一旁等候办理业务的市民也插了一句。这句话,让林静觉得心里很温暖。 按照规定,办证大厅是下午5点下班。可哪怕只要有一个群众赶在5点大厅关门前取了号,工作人员就一定会帮他办理完所有业务再下班。 “设身处地为前来办事的群众多考虑一点。这样彼此之间就更容易互相理解,不会产生矛盾。”林静说。 为别人多考虑些,也就意味着自己要多付出一些。这对这支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毕竟6名民警中,有3名民警的年纪都已经在50岁以上。 民警张萍主要负责车辆转移登记的核查。一连串的发动机机架号,由近20位的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要一个个核对清楚,这对曾经做过白内障手术的张萍来说,是件挺辛苦的事。而她现在每天的工作量,起码要核对100辆以上的车辆。 民警金兰“半路出家”负责档案的管理,只要一有空就钻研业务知识,在每次的考核中,成绩都不输年轻人。她还负责外国人外国驾驶证换国内驾驶证的科目一考试,为此她还特地学了简单的英语。不少在宁波工作、生活的外籍华裔,经过考试,都和她成了朋友。 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 她们在救危解难的第一线 每天人均接电话300多个;每月受理群众求助、咨询2万余起;一年超出正常工作时间86天……这一串数据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龄仅26岁年轻姑娘,她们是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的女接警员。 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成立于1993年,直接承担海曙、江东、江北、高新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110、122报警呼入职责。 76名女接警员,日均接警3000多起,每位接警员每2天就要上一个白班加夜班,工作时间长达24小时,且工作时间不能休息。 在110服务台,每位接警员都有“硬”本事。她们熟悉市区的所有街巷位置、地形地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派出所、交警队管辖区域。同时,她们还有较强的语言听说能力,不但能辨别各地方言,还能准确无误地在第一时间将警情下达到各辖区派出所或相关处警单位。 “去年省公安厅组织的公安指挥中心岗位业务能力竞赛中,接警员史费就获得了全省接警员信息化应用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110指挥中心综合科副科长许悦骄傲地说。 经测算,常规情况下,每个接警员平均每分钟接听1.3个报警电话,加上指令下达和反馈接收,平均每15秒就需通话一次。而在高峰期,平均每分钟接报警电话达2.8个,几乎没有任何喘息时间。 去年台风“菲特”期间,110报警服务台成了群众报警求助的快捷通道。每位接警员日均接电话600多个。一天下来,许多接警员喉咙发疼,声音嘶哑,头昏脑胀。 马懿妮,一名普通的110接警员。台风期间,为赶上8点15分的交接班,她每天5点出门,涉水到公交车站坐车上班,晚上9时多才回到家。 由于洪涝灾害使群众的财产损失重大,部分群众在拨打110寻求帮助时情绪激动,甚至口出恶言,但马懿妮都能耐心倾听,没有一句怨言。他们不知道的是,马懿妮的家在慈城,是老三区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当时,我家也进水了,我能理解报警人的心情。”马懿妮说,能够在这个岗位上,为更多人提供报警服务是她的最大的心愿。 陈莺,她是接警员,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台风期间,她老公在外地无法赶回,家中只有老人和年幼的女儿。但她顾不上老人和孩子,每天凌晨4点多从家里出发,涉水几个小时,辗转到达单位,没有一次迟到。每次到单位,她顾不上被水泡得发胀的双腿,便立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她们,是一群年轻的姑娘,一样爱美,爱家人;她们,更是一支高素质的接警员队伍,为保一方平安,守一地安宁,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