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心测试与爱心消费只有一步之遥

  “扶不扶”近年来成为市民们热议的焦点。3月1日,由河北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都市文明有礼·凤凰与善同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一个刻意的“摔倒”,隐蔽抓拍石家庄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每次抓拍到第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主办方就会现场送出一辆汽车大礼。(3月3日《燕赵都市报》) 

  如果我是第一个冲上前去扶的人,因此得到获大奖的机会,这样结果对我来说,虽说是一种意外惊喜,但也会有被欺骗和被消费的感觉。且不说奖励汽车对于正能量的传递恐怕没有想像中那般美好,毕竟现实生活不是在演戏,单提刻意“摔倒”,没有人愿意把所面临的场景当成测试,也没有人愿意成为“小白鼠”。

  退一步讲,即便以对社会风气和个体反应的试验为目的,这样的测试也应当是基于专业需要,而不是所谓的“公益活动”开展。专业的测试具有更多的正当性,也容易让被测试者所接受,而“为公益”之类的测试,却有表演与作秀的成分,加上其大张旗鼓的宣传,会使得被测试者感到场面缺乏严肃性,自己的爱心被人为消费了。当下一次其面临同样的场景时,他反倒不能确定真假,因为他会担心自己的行为,被视为“为了某种奖励”而不是“发自于肺腑”。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活动组织者可能以为,通过测试并给予奖励,向外面传递的都是积极的信号,其核心便是“好人有好报”的宏大题旨。然而,这样的行为同样忽略了当事人真正的情感诉求,甚至缺乏必要的人格尊重与隐私保护。虽然测试是“善意的谎言”,但毕竟用谎言去测试道德,同样存在着加剧社会不信任的风险。

  更关键处在于,“扶与不扶”不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比如深圳外企白领梁娅地铁口摔倒死亡事件,更多凸显的是社会应急系统的欠缺。许多市民见摔不扶,也未必是没有公共道德,而是基本对后果的考虑,对专业的敬畏的直接反应。2011年原卫生部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就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从这一点来说,即便是爱心的表达也需要一定的专业修为,否则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更根本的是,激活社会爱心,保护社会道德,关键要培育良好的土壤,让“好人得到好报”,而不是“英雄流血又流泪”。若是“雪中送炭”不能得到法律保障,不能让好心人免于被讹诈的恐惧,那么“锦上添花”的爱心测试相当于缘木求鱼。

  爱心测试与爱心消费只有一步之遥。对道德和爱心还应坚持底线原则,按照客观规律与现实需求来办事,否则就只会弄巧成拙,让正能量的初衷变成了负能量的行为,如此得不偿失恐怕才是最大的道德悲剧。堂吉伟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