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京

何以强势出手乌克兰

  乌克兰有一句谚语:“你在元旦这一天干得怎么样,意味着你在整个这一年干得怎么样。”对乌克兰人来说,2014年的元旦过得不怎么样,动荡的阴影从去年底就开始挥之不去,随之而来的暴力冲突,最终让总统亚努科维奇一走了之。新政府忙于分权,国家面临分裂,俄军强势出兵。这似乎注定了乌克兰这一年不会消停。

  

  被撕裂的国度与逃亡总统

  2013年11月21日,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欧洲一体化进程,这激怒了国内主张“一路向西”的反对派。支持加入欧盟的乌克兰人在首都和全国各地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他们围困总统府、政府大楼和议会大厦,要求政府下台并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今年1月,示威演变为警民冲突。2月18日,基辅发生大规模街头冲突,造成80多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乌克兰的冲突升级速度令人惊奇。2月21日亚努科维奇刚与反对派签署了和解协议,第二天协议便成为一张废纸。议会更换了一系列高官,并宣布议长图尔奇诺夫代行总统职权。亚努科维奇起初不同意交权,与欧洲多国外交人员进行了4小时激烈谈话。当时在场的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说,其间亚努科维奇给普京打了个电话,回来就改了主意,同意提前选举。可能是普京也劝他下台。

  2月24日,乌克兰当局宣布,对遭解职总统亚努科维奇发出逮捕令,理由是他“大规模杀害平民”。随后数日,关于亚努科维奇在哪里的说法五花八门,直到2月28日晚,亚努科维奇在俄罗斯西南部城市罗斯托夫举行新闻发布会,称现在的乌克兰议会“非法”,自己“没有被任何人推翻”,只是“因为个人及身边人员受到生命威胁而被迫离开”,并表示,“会继续为乌克兰的未来与那些企图给这个国家带来恐惧和恐怖的人作斗争。”

  与动荡局势同步推进的,是乌克兰整个国家面临的分裂态势。亚努科维奇被罢免后,他所在地区党出现分裂。议会210名地区党议员中,接连有数十人为了自保退党。

  反对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2月26日晚间,乌克兰多个政党公布了新一届联合政府总理及各部部长提名名单。但各方势力争权夺利显然远没有结束。

  民意也是四分五裂。东部地区,亚努科维奇的支持者们在一些城市举行了“挺俄”游行,两个亲俄城市甚至先后自行选出俄罗斯人任市长,并在降下乌克兰国旗后升起俄罗斯国旗;亲西方势力在2月25日,拆除了许多城市里的几十座列宁雕像;在南部的克里米亚,民众举行示威集会,要求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据说政府部门也升起了俄罗斯国旗。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更通过决议,将举行全民公决,拟加入俄罗斯联邦。

  欧美和俄罗斯争夺的要地

  外部势力的强势介入,是导致乌克兰当前局势的最主要原因。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北邻白俄罗斯,东北接俄罗斯,西连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同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乌克兰成了列强争斗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缓冲国”,“乌克兰”一词的含义就是“边境区”。

  乌克兰1991年独立后,在俄罗斯与欧美之间的地位更加微妙。首先,对欧盟来说,乌克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不小的市场规模、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以及前苏联遗留的先进的军工技术。此外,俄出口欧洲的天然气中,有一半途经乌克兰管道输送,控制了乌克兰,可以让多个欧洲国家免遭俄罗斯天然气的“挟制”。在军事上,如果乌克兰加盟,北约的枪炮实际上就可以放在俄家门口,欧盟甚至希望将俄驻扎在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港的黑海舰队彻底赶出去。

  而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更像一个曾经恩爱数百年的“妻子”,“离了婚”,也有着割不断的情缘,比如克里米亚。历史上,克里米亚曾在1783年被纳入俄国版图,1954年,在该地出生的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将其划归乌克兰。

  如今,克里米亚人口中约六成为俄罗斯族,这里还有目前俄黑海舰队的3个基地和4个机场,是俄罗斯抵御北约东扩和控制中东、西亚、外高加索甚至巴尔干的“桥头堡”。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曾直言,“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其地缘、战略选择将受到重要限制”。这种争夺,让乌克兰独立后的历任总统都面临着一个走不好的平衡木。

  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的对外战略目标是融入欧洲。他认为乌克兰是新的欧洲国家,应成为欧洲大家庭中享有同等权利的一员。1994年库奇马上台后,乌克兰的外交政策由向西方“一边倒”转为“两面讨好”,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寻求平衡。

  但这种态度并不持久,2004年12月爆发的“橙色革命”实际上是西方社会与俄罗斯在后冷战时代争夺乌克兰的第一次较量。结果,亲西方的尤先科胜出,于2005年1月当上总统。尤先科从不隐瞒其接近西方的战略意图。在尤先科政府努力下,欧盟终于在2005年正式承认乌克兰的市场经济地位,双方还在2007年3月开启了签署联系国协定的谈判进程。遗憾的是,欧盟近年经济回升乏力,不可能鼎力帮助乌克兰发展经济。与此同时,乌克兰在经济上对俄罗斯呈现出强烈的依赖:它须大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俄罗斯还是乌克兰产品主要出口国,这让它能轻而易举地通过贸易壁垒来控制乌克兰。如果切断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乌克兰经济蒙受的损失将不堪设想。最终,左右为难的尤先科在2010年总统大选中失利,让位给亚努科维奇。

  亚努科维奇主张全面平衡乌克兰的外交政策,修补尤先科时代屡遭磕碰的乌俄关系,但他仍将加入欧盟作为其战略优先目标,致力于深化与欧盟的合作。最终,他也摆脱不了两面讨好的困境,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俄罗斯出手,局势骤然升级

  实际上,早在2013年初,当乌克兰与欧盟商讨签署“欧盟—乌克兰联系国协定”时,普京就态度强硬:“俄罗斯不想再养活自己的邻居,你想参加欧盟吗?想像欧洲那样生活吗?那就像欧洲那样付钱吧!”那可是笔巨款,因为乌克兰向俄罗斯购买石油与天然气,一向享有兄弟般的优惠价。到2013年底,乌克兰宣布中止签署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7日说,由于乌克兰拖欠天然气供应费用达18.9亿美元,俄方可能中断供应天然气。 

  今年2月,乌克兰“变天”后,普京就下令,俄西部和中部武装部队进行战备水平突击检查,并提高戒备等级直至3月3日。另有消息称,俄驻黑海舰队已要求官兵结束休假,进入战备状态。这让西方社会十分担心:俄罗斯是否会突破单纯的武力威慑,最终诉诸战争?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理由。2008年,格鲁吉亚抱着侥幸心理对欲独立的阿布哈兹动武,认为俄罗斯为顾及国际影响不会直接出兵。结果俄罗斯出手果断,狠狠地教训了格鲁吉亚,在背后撑腰的美欧也没敢作出什么实质性回应。

  人们很快发现,俄罗斯的应对确实随着乌克兰局势的升级日益强势。有报道说,2月28日,随着阵阵轰鸣声,俄罗斯多架直升机飞至克里米亚南部地区,同时,俄罗斯陆战队包围了乌克兰海岸警卫队总部。

  《乌克兰真理报》称,至少有5架俄罗斯IL76大型运输机装载装甲运兵车,在乌克兰克里米亚的军用机场着陆。另有消息称,有10辆装甲运兵车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市出发,前往克里米亚首都辛菲罗波尔来护送这批运抵的车辆。

  俄外交部很快发表声明,确认俄黑海舰队装甲部队已进入克里米亚,以保护驻军安全。但声明解释称,俄军的行动是按俄乌协议进行的,是“乌内部政治进程变化的结果”。

  面对俄罗斯的进一步动作,同样是在2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改变既定行程,在白宫面见媒体,对俄罗斯发出警告:破坏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将加剧动荡局势,不仅有损俄罗斯的利益,也违背俄罗斯尊重乌克兰主权和独立的承诺,美国会与国际社会一道,“确保任何军事干预乌克兰的行为将付出代价”。乌克兰则指责俄已开始对乌克兰进行“露骨的军事侵略”。乌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也向联合国安理会申请提交请求,对乌局势进行闭门磋商。

  3月1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总理谢尔盖—阿克肖诺夫请求普京帮助恢复克里米亚的“和平与宁静”。当天下午,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表声明,称俄罗斯不会置阿克肖诺夫的援助呼吁于不顾。

  俄罗斯顶住压力不撤兵

  3月3日,国际社会全面向俄罗斯施压,莫斯科在克里米亚用兵的态度却毫不动摇。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日内瓦宣布,在政治局势“恢复正常”之前,俄部队都会驻扎在克里米亚,以保护其居民和国家利益。

  在俄议会给对乌克兰动武的议案开了绿灯之后,俄军便迅速行动起来。只用一天时间,俄罗斯就实际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在半岛的军事基地被包围,机场等设施被占领。半岛上俄罗斯精锐部队数量已超过乌克兰的军事存在。

  如果真的爆发全面战争,乌军与俄军相比只能相形见绌。根据“欧洲世界”在线索引的数据,2012年,俄罗斯现役士兵有84.5万人,乌克兰只有13万。《简氏防务周刊》显示,2012年俄罗斯军费预算780亿美元,乌克兰只有16亿美元。

  3月1日和6日,奥巴马与普京公别在电话中争吵了几十分钟,最终不欢而散。分析人士称,这从侧面证明,外交调解在俄罗斯、克里米亚和乌克兰的三角关系中已失效。

  3月3日,北约一位外交官在布鲁塞尔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北约并没讨论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我们应致力于使危机降级”。同日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并未对制裁俄罗斯的日期和细节达成一致。

  美国Politico网站认为,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对西方的看法在逐渐转变,从势均力敌的“政治讨伐对象”到只关注金钱的贸易对象。欧洲和美国的软弱让普京建立了自信,他坚信欧洲精英们更在乎的是赚俄罗斯的钱,因此不会联合起来打击他。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认为,国际社会和西方领袖都警告普京,军事干预“将产生严重后果”,但到底是怎样的后果?奥巴马提出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孤立”威慑力不足,而联合国“将暂停即将在索契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筹备工作”的威胁,如同隔靴搔痒。

  局势日趋紧张,战争似乎一触即发。但舆论还是相信,不到万不得已,普京不会下狠手。有报道称,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已陷入全面危机,乌克兰已摇摇欲坠。能源制裁、贸易制裁、东部和南部大量亲俄民众……普京还有其他手段逼乌克兰就范。综合《青年参考》、《羊城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