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商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日湖的时光背影 最江南的人文院落

莲桥街

  {1}
  {2}
  {3}
  {4}
  {5}

  {1}毛衙街与天封塔

  {2}毛衙街上的马头墙

  {3}南湖袁门全景

  {4}毛衙街和毛家大院

  {5}杨氏宗祠的花窗

 

 

 

  院落  赏心乐事谁家院

  莲桥街地块,一大批明清以来格局与风貌保存相对完整的望族宅第与街巷并存。毛宅、姚宅、袁宅、戴宅、大夫第及孙传哲故居(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家族、莲桥街李家等宅第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拐入毛衙街,有一幢门牌号为19号的清晚期传统建筑,便是宁波市文物保护点士大夫第。整幢楼分前后两进,面阔五间二弄,前进为单檐硬山式,明间抬梁式,山墙饰马头;后进为重檐硬山式,山墙饰五脊马头。建筑格局封闭内敛,构件雕刻精致,富有宁波当地建筑特色。据查此处为清代官宦之私宅。

  继续前行至毛衙街13号,可见一座深宅大院,前院落是个四合院,主楼重檐硬山顶建筑。檐柱上有十字斗拱,山墙是马头墙,建筑规模大气,雕刻精致。这家的主人姓毛,从这里出来的均不是等闲之辈。据毛家的族谱记载,毛家最早一代的毛彬,是与朱元璋一起起兵,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元老。后来毛彬的孙子毛达齐于1400年前后迁居宁波。自此,毛家在宁波居住了600多年,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出了14名五品武官。而毛衙街的街名便因此宅的主人而命名。

  进入毛家巷6号,便是南湖袁氏宅,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由主楼和前后厢楼组成,被列入宁波市文物保护点,现已迁移保护。据调查,袁氏宅原主人属甬上望族南湖袁氏,曾开过钱庄。南湖袁氏在宁波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南宋中后期,很多朝廷重臣出自袁家,又与四明相门世家史氏家族数代通婚,家族实力令甬上他族望尘莫及。 

  望族们兴建宅第之外,还在这小小的地方建有四家祠堂:杨氏宗祠、张氏宗祠、金氏宗祠和卢氏支祠(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杨氏宗祠,位于牌楼巷2号,是清晚期为纪念明吏部尚书杨守阯而建,祠分前后二进,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观音兜风光墙,通面宽18米,前廊有抬头轩。梁枋等处雕饰人物故事,保存尚完整。卢氏支祠位于塔影巷。

  据海曙区文保所有关专家介绍,莲桥街历史风貌协调区总占地面积才6.6万平方米,这处弹丸之地却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2处,历史建筑18处,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生  人文艺术院落街区即将落成

  2010年9月,作为宁波“中提升”战略实施旧城改造的重点项目,莲桥街地块开工建设。

  如今,正在改造的毛衙街———莲桥街历史风貌协调区主体建筑已经基本建成完工。

  莲桥街的许多老宅被尊重和保护着。跟老街区相比,在保留众多的江南建设符号如观音兜、马头墙、木雕窗等的同时,也加入了青砖与红砖等元素,增添了些许中西合璧韵味,使老宅有了更符合当代建筑语境的表现形式。

  时代在变,街区的脸也在变。如今这里被定位为人文艺术院落街区。届时,总建筑2万多平方米的区域,将分布历史文化展示、魅力主题商业、文化特色零售、企业品牌展示等四大业态格局。据悉,百年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已经相中南湖袁宅,意欲来此开分社;位于塔前街23~24号的孙传哲故居则尝试引进以邮票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中心。

 

    延伸阅读:大宅门故事会

  故事一:南湖出了个“元代甬上第一学士”

  在元代,宁波人官职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谁?这个人就是袁桷。

  袁桷(1266~1327年),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元代五朝翰林,唯一一位去过元上都的四明籍为官者。南宋咸淳二年丙寅六月,袁桷出生在临安(今杭州),七日后,21岁的母亲亡故。袁桷由外祖母张夫人抚养成人。“七岁诵诗书,十龄学词章”,最后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位居二品。

  袁桷是元代著名经史学家,如果幸运的话,他得以修撰《宋史》,今天的人们也许会像记住万斯同修《明史》那样知道他。他多次担任元代科举考官,为天下举子所熟知。

  他是古代著名琴家,浙派徐门琴操的重要传播者。十九岁时,袁桷学琴于浙派徐门宗师徐天民,深得抚琴之理。袁桷曾使用的古琴系赵宋王室遗物巴渝名琴,名为三世雷,出自于唐代造琴巧匠、四川的雷氏家族,史称“雷公琴”。清代全祖望曾在京城寻觅见到此琴,可惜财力不足,抱憾而归。

  袁桷也是元代文学家和书法家、书画鉴赏家、藏书家,元代浙东第一藏书楼就属于他家。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袁桷的父亲袁洪辞官回四明,居住于日湖宅第,也就是如今的海曙区莲桥街历史街区,虽说目前现存的袁氏建筑群是明清以来的建筑,但是甬上望族南湖袁氏世家的宅第自南宋以来就一直在此,袁桷也生活成长于此。明代宁波籍著名诗人黄润玉曾称颂袁桷:“四明文献,宋斯唐虞。在元宦达,惟公一夔。”

  故事二:蜗寄庐孕育的藏书家和邮票设计师

  拐入塔前街23-24号,就能看到一幢老宅,那便是孙传哲故居,门口有块碑石,上书“蜗寄庐”。在获悉蜗寄庐已正式列入宁波市又一处名人故居时,我市文保专家杨古城内心激动不已。在“蜗寄庐”居住过孙传哲祖孙三代,对社会各有所建树。   

  蜗寄庐,喻为狭小如蜗牛壳的屋子。宁波“蜗寄庐”的第一代孙家溎,就是借这段典故,来称呼自己的居舍,并以“蜗庐主人”为号。

  孙家溎是末代秀才,曾在上海当过小职员。他生性好学,关心文献,省吃俭用购藏书籍,而不惜家财,将楼上的卧室大部分辟为藏书专用,额曰“蜗寄庐”。特别在20世纪初期的兵荒马乱之中,孙家溎先生竭尽全力抢救收藏行将灭绝的善本,包括宁波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楼”、徐氏“烟屿楼”散失于民间的珍本,其中著名的有元刻《隋书》、《范文正公全集》,明刻本《蔡中郎集》,明抄本《圣宋名贤四六丛珠》等,约有447部,共约二万卷,其中珍贵的善本占一半。此外,如不能购到的,他还动手抄录。

  抗日战争胜利后,68岁的孙家溎撒手西归,“蜗寄居”的藏书由大儿子孙定观继承。

  1964年,孙定观先生逐步将整理好的藏书低价出让或捐赠天一阁。1966年“文化大革命”浪潮袭来,为防止古籍损失,孙定观先生又及时将一批古籍和字画捐赠给天一阁。

  1985年,孙定观先生82岁逝世,他最后的遗容十分安详,因为,“蜗寄居”的藏书有了最可靠的归宿!

  1915年,孙传哲出生在蜗寄庐。孙传哲从小临摹习画,精于美术绘画。之后他被录取在上海邮政局,专司邮票设计。又从上海奉调到北京国家邮电部,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第一套纪念邮票、第一套航空邮票、第一套欠资邮票,以及第一套人民币都出于他的手。孙传哲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邮票设计大师。1982年,他曾回故乡看望蜗寄庐旧宅。

  1995年4月3日,一代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离开人世。

  故事三:姚宅走出的姚庆三和屠呦呦

  姚宅是开明街上仅存的传统建筑,建于民国初年。精美的雕饰,体现着老宅主人昔日的辉煌。马头山墙,微微上翘的飞檐,自有一种蔚然的气势。在闹市中,在林立的高楼间,她的古朴、沧桑尤其显眼。

  就在这宅院里,走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姚庆三,著名经济学家;另一位,是科学家屠呦呦,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宅子是姚庆三的父亲姚咏白所建。据宁波史料记载,他是甬总商会的代表,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厦大学教授。

  姚庆三服务银行业整整50年,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不仅有实干精神,有实践经验,而且有很高的理论水平。除发表论文外,还著有《财政学原论》、《现代货币思潮》等专著。

  姚庆三热爱故乡,曾担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1981年,是宁波甬港联谊会会长俞佐宸的90岁华诞。姚庆三曾随时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王宽诚先生组织的祝寿团来到宁波。

  再说另一名人屠呦呦。2011年度拉斯克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

  屠呦呦是宁波人。她的老屋在开明巷26号。而开明巷26号正是姚宅。那么,屠呦呦和姚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屠呦呦的表弟李丁镜道出了原委。原来,姚庆三是屠呦呦的亲舅舅。屠呦呦的童年就在外婆家度过,她是在姚宅长大的。

  因为这两位名人,我们在经过开明街这幢仅存的民国建筑时,心里充满了敬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