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警界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民为民,警营传承雷锋精神

  3月5日,象山县公安局“徐祥青爱民警队”的民警们,走进大徐村,为村里的老人们服务。记者 王鹏 通讯员 李碧波 摄
  “徐祥青爱民警队”的民警在为老人们理发。
  市民给徐桂珍送来锦旗。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歌曲,至今仍脍炙人口。

  对象山县公安局“徐祥青爱民警队”来说,这是他们成立后的第一个学雷锋纪念日。徐祥青29年如一日照顾老人的事迹,是他们肩上的压力,也是他们的动力。

  对江北公安分局户证中心来说,这是中心成立以来的第17个学雷锋纪念日。17年如一日,在点滴细微的工作中,他们默默践行和传递着“为民服务”的理念。

  虽然纪念日只有一天,但就像歌里传唱的那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精神永远不过时。这种精神的根源,是人性中最简单、最真诚的,是对“善”的向往和追求。

  记 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苏文清 林俊 李碧波 胡黛红

  象山县公安局“徐祥青爱民警队”

  给老人包了一顿热腾腾的饺子

  3月5日,天气难得放晴,由象山县公安局30多名民警组成的“徐祥青爱民警队”,走进大徐村,来到他们的同事徐祥青生前最牵挂的地方,看望村里的老人们。

  见到老人,民警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是祥青的弟弟妹妹,以后我们会经常来看望你们的”。

  陪伴对这些独居的老人们来说,有时远胜物质上的帮助。

  临近中午,大徐村老年食堂里,热气腾腾的清蒸小黄鱼、油豆腐烧肉、胡萝卜炒大白菜、番茄豆腐汤,正在一盆盆地出锅。

  除了丰盛的饭菜,还有饺子,都是“徐祥青爱民警队”的女民警们包的,个个皮薄馅厚。

  民警曾赛飞说,去年这个时候,徐祥青也曾带着她们来大徐村看望老人们,尽管现在徐祥青不在了,但他留下的传统不会变。

  徐祥青的精神不仅没有被遗忘,甚至还影响着更多的人。

  在大徐镇中心小学读二年级的周煜哲小朋友抱来了自己的储蓄罐,里面有近千元现金,其中有一些百元大钞,更多是五元的纸币和一元的硬币。他说,这是自己过年以来积攒下的零用钱,要捐给老年食堂。

  周煜哲是大徐村村主任周哉飞的儿子,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捐钱了。第一次是在去年7月,那时徐祥青还在。

  那天,周煜哲从家里拿了另外一个储蓄罐,已经放了好几年,里面有近3000元。徐祥青带着他,把钱捐给了村里的老人,每人200元左右。

  大徐镇幼儿园的孩子们也来了。大班的孩子帮忙擦拭老年食堂的桌椅,中班的孩子把心爱的零食塞到老人手里。

  见到了那么多孩子,围坐在食堂里的老人们满脸笑容。

  江东区“创二代”联谊会也来了。电视机、空调、微波炉、豆浆机、消毒碗柜,他们带来的每一样东西,正好是这个食堂所需要的。

  今年76岁的陈观玉特地“打飞的”赶到象山,当天一大早就到徐祥青生前工作的象山县公安局“堵门”,为的是能有人带路,到大徐村看一看。

  陈观玉来自深圳,是当地出了名的好人。“我在深圳的报纸上看到徐祥青的报道,很受感动,一直想来看看,但因为身体不好在住院,迟迟没能成行。”尽管和徐祥青从未谋面,陈观玉对他“资助老人,却说是国家补助”,“为了让老人接受自己送的电器,自己先用上几天”的事迹脱口而出。

  “他帮助老人,29年如一日。和他相比,我真的差远了。”陈观玉说,她回去之后,会把徐祥青的故事告诉身边的人们。

  说话间,陈观玉将5000元现金放进了老年食堂一角一个半人高的透明募捐箱。

  这个募捐箱是新添置的,加上周煜哲和陈观玉的捐款,已经有近5000元。

  这个点子是村主任周哉飞想出来的。他说,老年食堂开始营业后,吸引了不少人过来,“很多人来这里看了之后,也希望能帮村里的老人做点事,但也不太可能专程买东西再跑一趟,就特地设置了一个募捐箱,方便大家献爱心。”

  周哉飞说,这里的钱都将用于“老年食堂”的开销。

  江北公安分局户证中心

  “您的满意,我的心愿”

  在江北公安分局户证中心主任徐桂珍的办公室内,有一面刚送来的锦旗,写着“热情接待 排忧解难”。送锦旗的是一对从香港回宁波定居的老年夫妇:罗怀鉴和鲍美娣。

  “锦旗是3月5日中午送来的,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其实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徐桂珍说。

  罗怀鉴和鲍美娣原先是宁波人,年轻时去香港发展,拥有了香港户籍。如今,两人年纪大了,想落叶归根,回宁波安度晚年。但在落户过程中有点麻烦,两位老人非常着急。

  徐桂珍知道后,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一时间到老人的实际居住地慈城了解情况,并联系慈城派出所,最终帮两位归乡心切的老人办好了所有落户手续。

  成立于1997年的江北户证中心,自成立伊始,就在全市率先推出了“365天无休息日工作制”,工作时间为每天早上8点至晚上8点。

  最让徐桂珍自豪的是,他们的这项便民举措已实施了17年之久,这是迄今为止全市乃至全省唯一一家坚持“全天候办证”的窗口单位。

  徐桂珍说,她曾去其他单位的服务窗口办过事,发现你休息的时候他们也休息,最后只能上班时间请假前往,相当不方便。“全年无休制度”就是从这点考虑设立的。

  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市民,户证中心民警还会上门采集影像。

  今年2月份开始,江北户证中心开始进行二代证采集指纹工作。有一位毕效英老太太,因病在医院住院治疗,户证中心的女民警就去医院进行采集。由于老人年纪大了,指纹有点模糊,民警一连去了好几次。

  而上门采集照片,则是户证中心一直都在坚持的工作。从2005年开始,江北户证中心开始上门为宁波大学的新生采集照片,并且专门在学校安置了摄影棚。

  “大学新生刚来宁波,人生地不熟,而且户证中心离宁波大学较远,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会在周末或中午休息时间去学校为他们采集身份信息。”徐桂珍说。

  江北户证中心除了户籍办理业务,还有一块出入境签证业务,并且向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预约服务。

  徐桂珍记得很清楚,今年1月的大年三十凌晨,他接到了市民刘老先生的电话。当时,刘老先生去看望在香港定居的女儿和外孙女,却因签证过期在深圳被拦了下来。他只好在大年二十九连夜飞回了宁波,并打电话找到了徐桂珍。

  了解情况后,徐桂珍为了让刘老先生能赶在大年三十和家人团聚,天一亮就赶去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在最短时间内把刘老先生的签证办了下来。而按正常流程,办好签证需要7个工作日。

  当天下午,刘老先生坐飞机赶回了深圳,并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家人顺利团聚。

  “后来,刘老先生几次打电话来向我们表示感谢。”徐桂珍说。

  十多年来,江北户证中心和市民之间的温暖故事数不胜数。让徐桂珍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庞老先生。

  庞老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因盗窃罪被判入狱。出狱后,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归正人员而抬不起头,没敢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长期以来,他一直靠捡废品为生,还曾在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捐款。

  得知庞老先生的情况后,江北户证中心民警仔细询问了他的生活轨迹,联系了他生活、工作过的各地派出所,几天后,终于找到了他在1992年从庄桥集体户注销户口的原始依据。户证中心和庄桥派出所联系后,通过绿色通道为庞老先生申报了户口,让他领到了耽搁20个年头的户口和身份证。

  如今,庞老先生有了户口,有了医保,还有了养老补贴,住在两室一厅的安置房里,生活很安稳。

  “由于庞老伯一个人住,逢年过年,我们中心的民警还会去看望他,帮他收拾一下房间。而庞老伯有事情也会打电话告诉我们。”徐桂珍说,“庞老伯以前是镇海中学毕业的,数学非常好,现在还在家里教邻居的小学生学奥数呢。”

  17年来,江北户证中心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您的满意,我的心愿”这一服务宗旨始终没有变。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