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总统小布什曾4次访华。其夫人劳拉·布什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不为人知的第一夫人之一,因为在陪同小布什出访时,她总是安静站在旁边,全无以往那些第一夫人的顾盼生辉。但2002年2月21日,随小布什访问中国的她,在向中国厨师学习拉面时,却一改往日的形象。 |
尽管米歇尔访华之行以教育为主线,但事实上,却有着浓烈的公众外交和“夫人外交”的气氛,既是为了推动中美两国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也是为了部分地弥补奥巴马不久后访日而不访华的“遗憾”,也可以说是奥巴马对华政治的重要策划。 这也符合美国第一夫人政治的传统。在美国,“第一夫人”常被称作是“这个国家第二棘手的工作”,但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第一夫人都对白宫生活充满兴趣,并将与丈夫携手经历白宫风雨的岁月视为难得的人生经历,甚至是自己的最大快乐之一。其中不少第一夫人都在国内政治乃至外交领域有过重要贡献。 谁开启了“第一夫人”外交 近20年来,从希拉里、劳拉到现在的米歇尔,她们单独出访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37次。希拉里任第一夫人期间,曾20次独自出访了包括南非、波黑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劳拉成为第一夫人后也曾14次单独出访。而米歇尔,算上这次中国之行,也已经有3次单独出访。 在媒体视野中,这种出访被贴上一个标签:美国外交的润滑剂。那么是谁开启了这种模式? 据美国媒体报道,第一夫人独自进行外交访问的传统由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开启。热衷于民权事业、特立独行的她代替丈夫出国访问,成了不在编的总统特使。 她突破以前第一夫人只是贤内助的形象,将现代社会的第一夫人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她以红十字会代表的身份,在二战期间访问了英国、爱尔兰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基地。1939年,埃莉诺在民众喜爱程度上超过了她的丈夫。 史上最牛的第一夫人 弗朗西丝可谓史上最牛的第一夫人。1886年,当弗朗西丝·克利夫兰进入白宫时,这位有着惊人魅力、有着无数追求者、同时又是历史上第一位与在任总统结婚的女子(当时她21岁,克利夫兰总统48岁),很快便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用历史学家的话说,“从此整个美国和他们的第一夫人开始了长期的恋情”。 弗朗西丝的大受欢迎显然增进了总统的名望,并且使之破天荒地在谋求连任失败四年后再次回到白宫。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在1889年克利夫兰总统黯然离开白宫时,乐观的弗朗西丝对伤心地送别她的白宫工作人员说了后来成为名言的一句话:我保证会在四年后回来。而在1892年竞选中,弗朗西丝的肖像出现在克利夫兰的竞选宣传品上,位于克利夫兰本人之上。再入白宫的弗朗西丝依然广受欢迎,她与总统的恩爱成为美谈,她的社交活动极其成功,她的品位引领了时尚……这样的第一夫人在美国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在她之后,也只有肯尼迪夫人可以与之媲美。 第一夫人的角色定位 从最初的仅具备礼仪性作用、引导社会风气,到积极投身公共事务、等同内阁成员,再到单独出访、被称为美国外交的润滑剂,美国第一夫人正在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个人魅力,在国内事务乃至国际关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夫人”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期。詹姆斯·布坎南任美国总统时,“第一夫人”被确定作为总统夫人的称呼。虽然美国并没有为第一夫人设立法规,也没有给她们发工资,但作为总统伴侣,她们依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外交上,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妻子埃莉诺·罗斯福曾经担任过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主持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曾经凭借个人魅力缓和了美国同苏联的关系;而卡特夫人罗琳莎曾经代表丈夫出访南美7国,解释美国的政策。 不过,第一夫人们在单独出访时从来不谈政治:克林顿夫人和布什夫人特别强调妇女问题,肯尼迪夫人喜欢触碰人权问题。 这个不难理解:她们不是决策者。用中国话来说,这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总统夫人们形象已经固定,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美国专门研究第一夫人行为的学者迈拉·古廷说,美国历任第一夫人之所以积极参与外交事务,是因为美国社会已经将她们定位,她们需要充当美国外交的润滑剂。 “夫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总统批准过的。”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家艾力达·布莱克将第一夫人定义为总统的传声筒。 综合新华社、《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