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的合作,
才能在7秒钟内解救人质?

  在这支高手如云的队伍里,从来没有单枪匹马的英雄。

  2011年12月18日上午9点20分,“蓝鲨”接到指令:12月16日,宁波发生一起劫持人质案件。经侦查所得,人质被转移至苏州一别墅区内。同时,绑匪发来彩信,称人质身上绑有爆炸物,绑匪勒索500万元。

  11点45分,警笛呼啸,一支由孙天龙带队,包括突击攻坚队员、排爆人员、狙击手等10名骨干特警在内的救援力量赶赴现场。

  在飞驰的车上,排爆手虞科技盯着绑匪发来的彩信看了很久。手机分辨率低,依稀看到人质腹部位置有条褶皱,像是导火索。苏州当地警方也怀疑这是一个拉发式爆炸物。

  “先让人质家属确认一下衣服的颜色有没有失真。”虞科技2003年开始从事排爆工作,经验丰富。

  如果衣服颜色没有失真,那么这根看起来像导火索的东西,很有可能只是衣服的褶皱。

  在虞科技进行判断的同时,潘学德的脑子也转得飞快:有没有爆炸物,需要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行动方案。

  “不太可能是爆炸物,即便是,也是个不完整的爆炸装置,杀伤力有限。”虞科技的判断,也就意味着爆炸物不会被随时引爆,大家的心里都有了底。

  警车经过慈城服务区,随车的狙击手还特地去试了试枪。出发前,枪是调准过的。再试一试,确保万无一失。一旦发生偏差,就会影响人质的安全。

  下午2点40分,“蓝鲨”抵达苏州当地派出所。

  关押人质的别墅是一栋二层小楼,周围种了一片树,地上落满了枯叶,人踩上去,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窗户是铝合金的,拉着窗帘,看不到屋内的情况;周围也是别墅,没有制高点可以提供给狙击手。

  只能由突击队员突入,怎么才能在绑匪不知情的情形下进入?

  突击队员被分成三个小组,一组守在正门,一组试图从二楼阳台潜入关押人质的房间,另一组则守在另一个出口。

  为了防止爬梯和阳台接触时发出声音惊扰绑匪,行动前,潘学德还和队员们用布把梯子包了一遍。

  意外发生了:看起来没有防护的铝合金窗内部其实安装有防盗窗,只是被窗帘遮住了。

  此时已经是19日凌晨1点45分。每拖延一分钟,人质就会多一分危险。

  “立即调整方案,从正门强攻进入,速度要快。”孙天龙下令。

  为了给突击提供必要的照明,但又不打草惊蛇,孙天龙将探照灯藏到自己的衣服里,以此减弱灯光的亮度。

  第一个靠近正门的是虞科技。他把打开的信号屏蔽器放在大门边,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可疑爆炸物不会被引爆。

  被屏蔽的不仅是爆炸物的信号,还有现场突击队员和外围指挥部之间的通讯,队员之间只能靠平时的默契,用眼神交流。

  虞科技退到一边,一名突击队员拿着破门器,冲着木门连砸两下,门开了。

  就在突击队员往后退的一刹那,潘学德已经一个闪身冲进门里,每一步跨四五个阶梯向关押人质的二楼房间冲去。

  此时,时间就是生命!

  绑匪和人质在二楼的一个套房里。绑匪在外间,用桌子顶住了门。

  上去就是四五脚,潘学德冲进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枪对准了其中一个长得最彪悍的绑匪,“不许动!”

  当时,房间里还有另外两名绑匪。可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另外两名突击队员也已经一前一后错身进入房间,将他们摁倒在地上。

  潘学德说,突击一般是以5人为小组行动的,谁盯哪个犯罪嫌疑人,没法事先商量,可大家都能找准各自的目标,“靠的就是平时训练的默契。”

  整个解救过程,用时只有短短7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