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商报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4年多免费为400余名老人拍照送相片奉化业余摄影师董满永感叹———

“给老人多拍点照片趁着还来得及的时候”

  董满永(右)在江口街道广济桥上为何召定老人拍照。
  记者 王鹏 摄
  董满永为老人们拍的照片:
  {1}:外村村民李林英。
  {2}:2009年,90多岁的绍昌婶。
  {3}:当年的“打虎英雄”毛恭金。
  {4}:抗战老兵王岳宝。
  {5}:代课老师的董世瑶。
  {6}:大堰董李石井村一对老夫妻。
  {7}:莼湖吴家埠村降渚庙的老人。
  {8}:2013年,大堰中心小学90岁的老校长王钦钱先生夫妇。

  那山,那村,那桥,那人

  董满永这几年拍了很多老人,也拍下了时代变迁的印迹,见证过一个个村庄的消失。

  在距离溪口镇8公里多的山上,有一个名叫外村的小村庄。2010年,董满永给村里76岁的李林英老人拍过照。老太太当时还留他在家里吃饭。“你要是喜欢,多来玩玩,我们这个村庄马上就不在了。”老太太的话语间带着感伤。

  董满永了解到,这个山村已经有三四百年历史了,当时正在整体迁移中。李林英老人说,他的3个儿子都在溪口镇分到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孩子们很高兴,她也高兴,但还是很舍不得。“这房子是我结婚的第二年,也就是21岁的时候造的,住了50多年呢。”

  在奉化山区,消失的村庄不止这一个。去年年底,董满永开车经过尚田镇东山湾、后石墈一带,这也是一个已经整村拆迁安置下山的村庄,一片断壁残垣间,一个老汉带着一条狗孤零零地坐着。他停车给老汉打了个招呼,抛给他一枝烟:“嘿,我给你拍个照吧。”

  老汉抽着烟,任他拍。过了一会儿自己开口了:“我以前就住这里,这是我的房子,现在全没了。”

  碎砖破瓦间,散落着旧碗柜、破椅子和老风箱,还有他早早为自己准备的木棺材,都是上个世纪的物件。“在这儿住了一辈子,现在被连根拔起了,在新房子里住着,像失了魂一样。”

  董满永对山村的整村拆迁是举双手赞成的,毕竟,这是为了村民更好地生活。但有的时候,他会想,创造新生活,是不是一定要把旧的东西连根拔起?

  还好,有一些旧的东西还是被保护下来了。董满永经过江口街道广济桥的时候,给一位老人拍过照。这是浙江现存最早的木石结构廊桥,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位老人说,他已经守桥很多年了。当时刚好有事,董满永匆匆按了快门就走了。后来,董满永先后去过两次,都没看到守桥的老人。问了很多人,一次人家都说不知道,还有一次有人把他领到老人家里,结果却是大门紧锁。

  “目前没送到的,也就这一张了。”董满永说。在记者的建议下,董满永决定再去找一次。

  3月18日中午12点多,董满永揣着照片出发了。广济桥位于江口街道上街村,中午村里少有人走动,只有一家小店开着,守店的老板娘正在打瞌睡。

  接过董满永递过去的照片,老板娘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这不是我家公爹吗?”

  得知照片的来由,老板娘掏出了手机,“公爹在地里干活,我马上打电话叫他回来。”

  几分钟后,一位头戴草帽的老人骑着自行车飞驰而来。来人正是照片上的老人何召定。真不敢相信,86岁的老人行动还如此利落。

  接过自己的照片,老人的眼睛笑眯成了一条缝,不断道谢。

  何召定说,他们祖辈都居住在广济桥边,父亲就是守桥人。父亲去世后,他接过了这个任务。广济桥是石木结构,不能通行包括摩托车等在内的所有机动车,更不能在桥上烧火,这都要有人管着。

  老人守桥,基本上是义务的,每年只有几百元钱的补贴,用于购买扫帚、更换电灯等。尽管如此,老人从没计较过,他说跟这座桥有感情了,即使没有一分钱,他也会管。

  何召定老人生育了6个儿子,虽然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闲不住。如今,保护古桥已经有了共识,不需要时时守着,他一个人养了20多只鹅,5头牛,还有一些鸭子。

  这一次,董满永又给老人拍了许多照片。他说,老人和古桥,以及桥下缓缓的流水相得益彰,像一幅隽永的画。

  后悔没给母亲多拍点照片

  每一次送照片,总有老人要付钱给董满永。

  “不用不用,印一张照片才8毛,要啥钱呢。”董满永总是推辞。

  有些人热情,会邀董满永到家里吃饭,或者追出来往车里塞一捆笋。老人们说,这么大老远地开过来,汽油钱很贵的。也有人问董满永:“你这是图什么呀,又花钱又花时间?”

  董满永总是笑着说:“我退了,政府每个月给我发工资,我没事就琢磨着怎么花钱开心。”

  真的只是为了自己开心吗?董满永想了想,对记者说,其实也不全是。

  2009年返乡,除了给绍昌婶拍照外,还有一件事让他挺触动。

  那一次,董满永想把母亲住过的老房子重新收拾一下。在母亲的抽屉里,他看到了一堆照片,有他们兄妹三人,也有下一代和再下一代的。其中一张小小的,发黄的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照片上,他的母亲30岁出头,抱着他,旁边站着他的哥哥。照片上的他看起来还不到1岁,坐在妈妈怀里,一脸天真地啃着拳头。

  那时,董满永的妈妈和哥哥都已经去世了,再次看到这张照片,董满永百感交集。他说,这应该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后来的数十年里,他和母亲再也没有以亲密的姿势合过影。

  照片上没有拍摄日期,根据年龄推断,应该摄于1954年,就是他出生的那一年。那会儿村里还没通公路,一个农村妇女不可能带着两个孩子去外面拍照。“从背景看,应该是村里的祠堂。我猜想,应该是外面的摄影师到村里来时,顺带帮我们拍的。当年的一个举手之劳,现在变成了我最珍贵的资料。”董满永推断。

  他把照片放大挂起来:“我当时就想,人真应该在有条件的时候,多拍点照片,多留点记忆。”

  董满永觉得,母亲一生留下的照片太少了。以前是没有条件,等三个孩子都长大成家了,最多也就是在一家人有事聚在一起的时候拍个合照。后来生活都好了,相机逐渐普遍,但孩子们都不在身边了。晚年的母亲一个人在山村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父亲去世后,母亲就像完成了历史使命,身体每况愈下,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连儿女都不认识,还常常走失。

  母亲最后一张照片摄于1999年,那一天她精神尚好,坐在村小店门口晒太阳。董满永刚好买了台傻瓜相机,一时兴起:“妈,坐好,给你拍张照。”

  老太太其实已经糊涂了,但是照片上的她,看起来那么端庄和安详。

  当时只道是寻常。如果当时多拍一点,那多好。

  董满永说,他想给那些老人多拍点照片,也许以后他们的儿女会少一点遗憾。

  这些年,董满永也碰到了不少老人,他们喜欢谈论自己在奉化工作的儿女。一说到名字,董满永都认识,毕竟城市就这么大,圈子也有限。这些孩子生活都不错,只是很少有时间回去陪父母,也很少想到给老人拍个照。

  有一次,董满永给一位身患癌症刚做完手术的老人拍了张照片。老人看起来气色不错,声音也洪亮,看到照片乐坏了:“哈,哪像动过手术的人呀!”谁知两个月后,老人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打电话给董满永,几近哽咽:“谢谢你,给我爸爸拍了人生最后一张照片。”

  说起这些,董满永也有些唏嘘:“如果有空,还是给老人多拍点照片吧,趁着还来得及的时候。”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