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三月三,踏沙滩”这一习俗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漫画 任山葳
  剁青
  蒸青麻糍
  捣青麻糍
  擀青麻糍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专家沈志远说,翻开中国的传统日历,传统节日与节气重合的,只有清明节。它承载着国人最为看重的孝文化,它是祭奠先辈,寄托哀思,又是春意萌发,群山如黛的时节,最适合踏青赏玩。

  与清明节有关的民谚太多了,比如“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清明有雾,夏秋有雨”、“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等等。这些民谚足以说明,清明节在过去靠天吃饭的年月里,实在是个举足轻重的日子。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孔燕 章亚萍 竺蓉/文

  记者 王鹏/摄

  

  ●祭祖上坟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

  祭祖上坟,是清明节的重头戏。那一天,哪怕是海内外游子,都会赶回故里上坟祭祖。

  宁海非遗中心主任章亚萍说,清明祭祀这天,子孙们带着福礼拜祭祖坟。先将祖坟四周的柴草砍削掉,收集坟前的杂草泥土,堆放在坟头上,叫“加土”。土加得愈多,先祖愈会保佑下代人兴旺发达。再将纸幡插上坟头。加土后,在坟前摆好福礼、老酒、羹饭等祭品,点上香烛,跪在地面上磕头祭拜。

  什么是福礼?鲁迅在《彷徨·祝福》中提到:“杀鸡,宰鹅,买猪肉……煮熟之后,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

  祭祀完毕,将老酒洒在坟前,抛撒羹饭。小孩们可在坟前分吃蛋、豆腐等祭品,据说吃了能日长夜大,乖巧聪明。这可能就是清明节又称“寒食节”的缘故了,因而沿袭下来的。

  几代下来,祖宗坟墓有许多处,隔代近的都要在其坟前摆放祭品祭祀,隔代远些的,就只是加土插幡。

  清明祭祀准备的福礼,每一地方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有六盘、九盘、十二盘也可以,但鱼、肉、笋是必备的。鱼要鳞、鳍全在的,又不能剖开鱼肚皮,整一条煎炸。

  猪肉要带些骨头在里面。春笋节节拔高,象征着下代子孙兴旺成长,有些地方还要准备些新鲜大葱祭祀,愿祖先保佑子孙聪明,读书好。

  ●踏青赏玩

  三月三,踏沙滩

  沈志远说,清明节当天,除了祭祖扫墓,还少不了踏青游玩。正所谓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对老底子宁波人来说,三月三正清明,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正适合郊游踏青。

  在象山、宁海这些沿海的地方,每年清明节,有“三月三,踏沙滩”的风俗。当地流传两句俗语,“三月三,辣螺爬沙滩”,“三月三螺子螺孙爬上滩”。意为那一天,男女老少相继到沙滩上拾掇,捡辣螺、捡贝壳、踏海浪。

  三月初三时节,天气清澈明朗,也是沿海渔民祈求新年丰收的节庆。渔家小伙或用高跷、鼓声,或以传统的抬阁、马灯祈求丰年;渔家女或打扮成辣螺姑娘,向游客抛出“招亲”绣球,或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她们的爱恋。 

  沈志远说,“三月三,踏沙滩”这一习俗的由来,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话说在南宋末年,石浦沙滩有个美丽的渔家少女,以捡辣螺为生,老百姓亲切地称呼她为“辣螺姑娘”。

  有一天,辣螺姑娘在沙滩捡螺时,看到一个受伤的男子,眉目俊朗,然气息奄奄。于是,她把男子带回家中悉心照料。这位男子就是南宋大臣陆秀夫。

  男才女貌,朝夕相处,渐渐互生情愫。陆秀夫因有国事在身,伤愈后便匆匆告别,临行前,许诺功成名就时,回来娶辣螺姑娘为妻。

  然而不久,辣螺姑娘被当地渔霸强占为妻。娶亲当日,她以死相逼,投海身亡。那一日,正是农历三月初三。殉情的她,冤魂不散,每年三月三,都会来到沙滩,翘首北望,等待情人归来践约。

  而陆秀夫背负南宋小皇帝赵昺跳海,也许是不忘当年与姑娘之约,死后漂至皇城沙滩。

  后来,淳朴的渔民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恋人,每年三月初三赶到沙滩,踏浪祈福,逐渐成为一种民俗。

  越剧《辣螺姑娘招亲》就是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改编的。在过去,三月初三还是一个浪漫的日子。未婚男女在那一天,相约到沙滩,情歌对歌,依歌择偶,是中国早期的情人节、女儿节。

  ●清明美食

  清明麻糍立夏团

  沈志远说,清明节上坟只要一个上午的时间,做吃的反而颇费一番功夫。清明节的美食很多,有年青团、青麻糍、年青饼、绿豆糕、红糕、白糕等等。

  青麻糍是宁波人过清明节最主要的祭祀品。宁波老话讲,清明麻糍立夏团。麻糍,谐音“呒事”,寓意平安无事。

  章亚萍说,宁波周边农村都有捣麻糍祭祀神或祖先的习俗。过年捣的都是纯糯米麻糍。捣麻糍时,大家是不能先吃的,待祭祀后才可以吃。但清明时的青麻糍例外,人们可以一边捣一边就可以拿来吃。主妇们会说句吉利话打圆场:“老太公(已故祖先的统称)说了,子孙最大,你们可以先吃。”

  做青麻糍,首先要浸米。捣制前两天,将糯米用清水冲洗一遍,然后浸泡。中途更换一次清水。

  第二步是拔青。到田野里找寻糯米青、艾青等,择取其嫩叶部分,清洗干净,沥干水分。

  第三步是汆青。将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后的青叶放入开水中汆一下,为是青叶碧绿。汆青叶时,加入一点小苏打。等青叶熟后,捞起,放在米筛中,散发热气后,分成若干,放在竹篮里,用清水冲洗,一边洗,一边不断搓揉,将青叶中的苦水沥出来。

  第四步是剁青。将清洗干净的熟青叶沥干水分,握成一个个成人拳头大的青团,放在干净的砧板上剁细剁碎备用。这过程是体力活,青叶越细碎越好,这样能糅合在糯米中。

  接下来,就是蒸青麻糍。将糯米从清水中倒出,沥去水分,倒入饭蒸里蒸煮,待糯米饭九成熟时,将剁细碎了的青叶铺在糯米饭上面继续蒸。

  捣青麻糍,这一步很关键。青叶熟透后,力气大的男人将糯米饭倒入石捣臼中,然后一人用捣石头搡糯米饭,一人配合协调,不断翻转整个大饭团,直至糯米饭团捣糊成粉团,与青叶充分混合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捣麻糍要一气呵成,趁着糯米饭热气腾腾时,不断搡,如果糯米饭稍凉了,就捣不糊了。

  最后,就是擀和切青麻糍了,撒上松花粉,喷香糯软,口齿黏连,让人意犹未尽。年纪大的人,牙口不大好,就吃一些软糕,甜甜糯糯的,也很美味。

  清明螺,肥似鹅

  清明节前后,是吃螺蛳的好时节,此时的螺蛳肉最为肥嫩鲜美。再早一些,螺蛳还比较瘦,肉质不够肥厚。过了清明节以后,螺蛳就要产仔了,也会比较瘦。

  宁波老话讲,“清明螺,肥似鹅”,或者“清明螺,顶只鹅”。过去老百姓生活窘迫,寻常人家几乎吃不起鹅肉。每到清明前后,勤劳的老百姓就下河摸一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大葱、生姜、辣椒煮熟。螺肉,入口有嚼劲,唇齿香气四溢,还真有鹅肉的鲜美。

  有的人家还用咸齑汁蒸煮螺蛳,咸齑的鲜咸与螺肉的肥美融合在一起,清淡爽口,入口生津。

  螺蛳的吃法很多,也可以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相关新闻

  非遗课堂走进宁海桑洲,感受清明习俗

  近日,宁波市非遗中心联合宁海县非遗中心,把今年非遗课堂的第一课“走进田野、亲近民俗———非遗课堂暨清明踏青活动”,安排在宁海桑洲的村落农家和乡间田野。我市非遗学员和非遗爱好者亲身体验了宁海的清明习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