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体育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0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潘多逝世

从此天堂多了一位女登山家

  3月31日上午,著名藏族女登山家潘多在无锡因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5岁。39年前,她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的女性。生长在珠峰脚下的潘多,藏语名字的意思是“有用的人”。她曾深情地说:“是祖国让我成了有用的人。”在她身边人看来,潘多用一生永不停歇的“攀登”精神,影响和激励着更多的人。

  登顶珠峰: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潘多1939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西藏农家,幼年时家里生活艰难,她经常背驮六七十斤货物往返于喜马拉雅山脉间。1958年,19岁的潘多加入了中国登山队,就此开始了“攀登”生涯。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95米公格尔九别峰,潘多一次次打破了世界女子登山高度的记录。1975年,她和队友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在世界之巅留下一份心电图记录。虽然只差11天没能成为世界上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但她仍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的女性,同时是也新中国登顶珠峰的第一位女性。

  当时的潘多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且距离第三个孩子断奶不到一年。潘多回忆说:“我们是下午两点半登上顶峰的。我们先把五星红旗举起来,插上世界最高峰,大家都很激动。然后,我们把一个3米高的金属架立起来,这是国家测绘总局交给我们的一个任务,要准确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我们和科学工作者一起测出珠峰的高度是8848.13米。”

  随后,她静静地躺在仅一米多宽的珠峰顶部,忍住激动和寒冷,记录下人类第一份位于珠峰之巅的遥测心电图。这份心电图要求测试者必须在零下40多摄氏度严寒与缺氧的环境下,静静地在峰顶躺上一会儿才能够完成。“一个重要条件是,在测试过程中不能发抖,但是我之前因为寒冷和缺氧就一直在发抖。于是我猛地憋了一口气,硬是完成了。”

  2008年,潘多步入古稀之年,尽管身体状况不是太好,但她仍积极参与了无锡市“迎奥运,跟潘多重走天路”活动,终点就是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她在大本营捡了一些小石块带回家留作纪念,还在烈士墓前悼念攀登珠峰牺牲的前队友。“回到珠峰大本营,就像回到了家一样。”潘多感慨说。

  定居无锡:70岁才拍婚纱照

  因为共同的理想———登山,潘多和汉族小伙邓嘉善走到了一起。1963年1月10日,没穿婚纱、没拍结婚照,两人领取了结婚证。这张结婚证,两人爱不释手,“有汉语和藏语两种文字。去登记的时候,我们没有新衣服,就穿着训练服去,蓝色的线衫线裤上还打着补丁。”直到2009年,这对已过古稀之年的英雄夫妇才补拍了一套婚纱照,那是潘多第一次穿上白色的婚纱。

  婚后,潘多和邓嘉善将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登山事业。由于常年在外执行任务,他们只能将3个孩子寄放在无锡的亲戚家中,直到1980年两人从中国登山队退役后,一家人才在无锡团聚。

  过了50岁后,肺结核、甲肝、心脏病、糖尿病等都缠上潘多。在前几年的一次采访中,她透露,“医生说我的健康状况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现在我每天要吃多种药物,每天要打三次胰岛素来控制。”

  尽管潘多一直在同病痛做斗争,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令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温馨。当年攀登珠峰时,两人相互照应,现在老了,依旧相互扶持,去年金婚时,潘多如是说:“几十年里,我们结下的是生死感情,生命中,我们始终在一起攀登。”

  退休在家:继续发扬攀登精神

  即便是1998年退休后,潘多仍没有停止自己“攀登”的脚步。就在退休那一年,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校长程彪“三顾茅庐”,说动潘多出任名誉校长。“我当时说,我们学校是新建的,我们想把‘苦’字面前不摇头,‘难’字面前不低头,‘死’字面前不回头的攀登精神作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精神,她才肯来当这个名誉校长。”程彪说,虽然是名誉校长,但潘多并不是只挂虚名,基本上每个月她都会到学校来。后来又有了同洲手球联盟,她也做了名誉主席。在自己更熟悉的体育领域,她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个联盟,从最初的8所学校,现在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加入,不可否认潘多那种精神在其中的带动作用。

  潘多将一生最珍贵的三件宝贝,赠送给学校:一把当年伴随她登上珠峰的冰镐、一块珠峰顶峰的岩石和一张珠峰全景的照片。

  如今在同洲模范学校的潘多体育馆前,伫立着一个一只手握冰镐直指蓝天的雕塑,这只手的原型是潘多的,而无形的精神力量已经在这所学校里形成了一种氛围。

  与此同时,潘多也没忘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在她的牵线下,同洲模范学校和拉萨城关二小成了手拉手学校,潘多代表同洲捐赠了教育基金以及价值10万元的训练器材。综合新华社、《新民晚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