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待放开民营医院价格的鲶鱼效应

  新华社发

  热点聚焦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

  (4月9日新华社) 

  这份“红头文件”,或许是一次“革命性”的医改,不仅会改变公众的就医选择,而且会撼动“看病难”这一顽症。

  中国式的医改似乎进入一个“死胡同”———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全“供养”医院,政府没这个财力;听任医院“自收自支”、“自谋生路”,那医生也只能“为稻梁谋”,“卖药为生”,以至于衍生出诸多旁门邪道,让“白衣天使”蒙垢。

  我国放开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起码有三个“利好”———

  其一,这是为非公立医院的发展“松绑”。当下,一些民营医院举步维艰,甚至声名狼藉,根在规模小,底子薄,良医少。而非公立医院医疗价格一旦放开后,各种社会资本会流入、汇集其中,不仅会壮大民营医院的规模,改善医疗条件,而且还会吸纳更多的良医加盟。如此,必然会激发非公立医院的活力与生机,丰富和壮大我国原本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

  其二,这是公众的“福音”。缓解“看病难”,国外成功的先例是:不论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有钱的,花高价到民营医院诊病,在那能享受到VIP的优质服务。而普通百姓就到公立医院享受公共医疗服务。其显见的好处是,公立医院患者“人满为患”的压力会适当减轻;而政府则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投入基本医疗服务,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

  其三,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价格,实则起到“鲶鱼效应”。有竞争,才有活力。公立医院长期“一家独大”“一枝独秀”,如果非公立医疗机构一旦加速发展,“鲶鱼效应”自然会凸显,医疗市场竞争生态的形成,必然会助推公立医疗机构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当然,对非公立医院医疗价格不是一放了之,而是辅之相应的政策扶持与监管约束机制。比如,规定政府不得干涉民营医院的明码标价;符合规定可纳入医疗保险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支付政策,不区别对待等。

  至于赋予民营医院对医疗服务自主定价后,能否出现漫天要价的乱象,甚至坑蒙拐骗,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对非公立医院放开的,是医疗服务而非药价。成熟的、渴望在医疗领域长期站稳脚跟的民营医院,须提供优质的更为廉价的服务,否则,会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所淘汰。

  惠铭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