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筝季,忙趁东风 放纸鸢

  漫画 任山崴
  邵国强和他的风筝作品。
  邵国强狭小的家里,满眼尽是大大小小的风筝。
  骨架绑扎。
  蒙面材料的彩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又到了放风筝的时节。

  鲁迅的散文《风筝》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晴空万里的时候,稍一仰头,确实能看到天空中翱翔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孩子们嬉笑着追着风筝跑,大人们笑呵呵地帮忙放线。

  每个人的青春印记中,都存留着一个风筝的角落。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孙朝龙 余伟征 张燕 文

  记者 王鹏 摄

  ●历史渊源

  风入竹哨,声如筝鸣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相传春秋时期,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有记载的风筝最早的起源。“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记载的就是墨翟做的风筝。   

  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由此可见,风筝在宋代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风筝的诗句不少。如宋代陆游的“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明代徐渭的“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清代吴友如的“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从诗词中可以看出,风筝在古时,又称为“纸鸢”、“纸鹞”,那是因为风筝一开始是制作成鸟的样子在天空飞翔。

  那么,什么时候“风筝”一词成为通俗的总称呢?其实细想起来,“风筝”这个名词更像是一种弹拨乐器。

  原来,五代时有人在纸鸢上系上了竹哨,把纸鸢放飞,风入竹哨,声如筝鸣,便为“风筝”。这段记载,可以在明代郎瑛的《询刍录》里找到。

  这就是“风筝”名字的由来,原来真的与乐器有关,临风筝鸣,倒是颇有些诗意。

  千百年来,风筝被寄予的寓意更多的是吉祥如意。比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年年有鱼”等等。这些风筝“一句吉语一图案”,寄托了普通老百姓最朴素的喜庆幸福的愿望。

  ●传承故事 

  童年的风筝飞回来了

  江北庄桥,是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风筝制作之乡。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风筝比赛和放飞活动,如今已经举办了十三届。

  那里,有“风筝老人”陈义梅,还有“风筝大王”邵国强。

  “风筝大王”邵国强,今年76岁,是风筝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走进他的家,狭小的房间,满眼尽是大大小小的风筝。墙上挂着猫头鹰风筝,眼神犀利,双目炯炯有神,还有色彩艳丽、翩翩欲飞的蝴蝶风筝,张牙舞爪的螃蟹风筝,憨厚滑稽的猪八戒风筝等等。

  走进邵国强的卧室,更是让人惊叹。窗口的书桌上放有一根晾衣绳,绳上挂着各种风筝,木板床的上方悬挂着收拢起来的大龙风筝,这个风筝打开有56米长,放飞时需要5个人帮忙才行。 

  “这张床就是我做风筝的地方,晚上睡觉,白天做风筝,一睁眼全是风筝。”邵国强笑眯眯地说。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一只风筝,邵国强也不例外。小时候,他父亲是裁缝,手艺精细,做得一手好衣裳。父亲做的风筝同样精巧别致。

  把漂亮的风筝放飞于蓝天,与小伙伴们嬉戏追逐,是邵国强孩童时代的小小骄傲。

  1998年,退休在家的邵国强闲来无事,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有关风筝的节目。童年时代那只飞走的风筝仿佛飘忽到他的眼前。他平淡的退休生活顿时充满了光亮。邵国强辗转找到宁波市风筝协会,当时的秘书长李一新送给他一本杂志《体育博览·风筝专辑》。

  邵国强如获至宝,回家细心研读。这本杂志至今已经泛黄,可他一直保留着。那是他制作风筝的指导读物。

  一开始,制作风筝看似不难,但风筝放飞后,不是头栽地,就是轻飘飘的,飞得不好看。邵国强请教了当地有名的“风筝老人”陈义梅。

  陈义梅今年已经95岁了,做风筝也有30多个年头。经陈师傅点拨,邵国强做的风筝飞得越来越高。邵国强的那只大龙风筝,在天空中摇头摆尾,蜿蜒盘旋,威风凛凛,在当地的风筝比赛中屡屡获奖。

  ●制作技艺

  劈、扎、绘、糊

  邵国强拿起手边未完成的风筝支架说,风筝有很多种类,比如软翅风筝、硬翅风筝,还有板子、串式等,不同类型的风筝,制作方式也不同,简单来说是四个字:劈、扎、绘、糊。

  做风筝前先要绘好草图,确定风筝的类型品种,做到心中有数。

  劈竹削骨架这一步很关键。就是将竹篾浸水,使竹篾服软,再用刀沿着竹子的自然纹理劈开,而不是用刀刃切开,粗细大概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如果竹篾太粗,会拉破纸张。而吃力重的部位要粗一点,但总的原则是越细越好,这样才能飞得起来,飞得高,飞得远。

  第二步是骨架绑扎。绑扎时要平整、牢固,在造型过程中,松紧要适宜。邵国强说,用带胶的无纺布绑扎,能使风筝骨架牢固。

  骨架绑扎好后,邵国强总是用线绑在中间把骨架吊起来,看看两边是否平衡。骨架不平衡,风筝做得再好也飞不上天。

  线也很重要,一开始他做大龙风筝的时候,线没选好,试飞的时候,被风一吹,风筝就飞不稳了。后来反复研究,最后发现用钓鱼线最结实。

  第三步就是蒙面材料的彩绘。蒙面材料一般选择无纺布或尼龙布,质地轻盈,不怕浸水。如果用一般的纸质材料,一旦风筝栽落水里就无法再飞。

  描绘前,先在白纸上用墨线绘好1∶1的样稿,各个细部花纹都要绘出,只是不用上色。

  然后,把准备好的无纺布铺在样稿上,用笔勾出全部线条,之后就可以上色了。邵国强用的是丙烯颜料,这种颜料上色后,即使放风筝时遇到大雨,也不会褪色。

  最后一步就是糊。涂胶最好用毛笔轻轻涂在骨架上,胶要均匀。蒙面的无纺布上不能有褶皱,松紧要适度。之后净边剪切,把多余部分材料删除,再修正整只风筝。

  邵国强不但自己做风筝,还把技艺传授给当地的小朋友。每周二,他都要到惠贞书院给小学生们讲授如何制作风筝的课程。

  风筝的归途是天空,放飞时有一些小诀窍。邵国强说,好的风筝碰上好风,受力和风力平衡,风筝可在高空中纹丝不动。如果风向和风力不稳定,就需要随机应变了。当风力突然转强时,风筝容易翻转栽落。这时候,应该迅速放线,或迅速向前奔跑数步。如果有时风力突然停顿,风筝“嗖”地往下坠落,那就应该往后奔跑,或者迅速收线。

  在最美的春天,把亲手做的风筝翱翔于天空,就是一道最旖旎的风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