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竹韵梅香山围水绕古村

40位作家、教师走进象山溪里方、东陈

  宁波作家探访东陈村陈汉章故居。记者 崔引 摄

  竹韵梅香宅,山围水绕家,这大概是对溪里方、东陈这两个象山古村的最好写照。 

  前天,本报和市生态办、团市委、中国宁波网联手举办了第九届“环保·故乡·山江海”系列活动之“生态文化古村行”。来自江东、鄞州区作协的作家和教师等40人作为环保志愿者一同走进这两个古村探访。

  老树、旧宅、古桥依旧,人与自然的和谐气氛洋溢于春日的青山绿水之间。然而,敦厚的诗礼之风,悠久的历史传承,更是让访者流连忘返。

  源之远者流自长,根之深者蒂益固。作家们说,这些源远流长的古村,向我们传递着对山水土地的敬重,对先贤的礼敬之心。

  溪里方:一溪迦绕抱村流

  “还未进得溪里方村的时候,如很多农村一样,远看去都是些锃亮簇新的水泥房,平坦易行的水泥路。但绕过溪水,就能遇见一片仿佛是被人遗忘而留存的大宅院,华丽精细的木雕结满蛛网,残损却又栩栩如生。”在江东区作协茅蝶飞的记叙里,探访溪里方村有着柳暗花明的趣味。这一切见闻,自然勾起了大家对眼前古村历史掌故更多的好奇。

  为什么叫溪里方呢?熟谙溪里方村史的耄耋老人方德培告诉大家:“我们这个村子山水生态环境很独特,因村东西两侧有溪坑,自源头曲曲折折环抱村子流过,到我们这里交汇,村上又是方姓为主,所以村名取为溪里方。”

  溪里方,位于象山墙头镇南部,背靠大雷山,坐望西沪港,人口252户,692人。明洪武年间,方氏祖伯礼,即是方孝孺的从弟,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从宁海缑城里迁居到这里,渐成县邑望族。方氏家族在墙头颇有名气,方家(方孝孺后裔)多座院落很有民族风格的建筑,通梁雕刻精细,房屋结构连成一片,造门造型别具一格,有大户人家气派,昔日有“九庭(井)十明堂”之称。方氏祖先有诗吟咏溪里方村:一溪迦绕抱村流,栖止多年景象幽。无数落花随水逝,何如溪里乐悠悠。

  方德培引着大家参观了村上有代表的仁三房、福寿堂、方二房、恭房等大宅。青砖黑瓦,高高耸起的白墙,古老精致的石雕,活跃了作家们的感官。“什么是诗?这里就是诗啊!”诗人陈青波情不自禁地喊。

  似曾相识的院落,让很多人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也是住这样的院子,从明堂中穿来穿去捉迷藏,到祠堂里听戏文。所以真是很亲切。”鄞州作家寒石说。

  同样来自鄞州区作协的张剑波,则想起了当代知名作家安妮宝贝的文字。“安妮宝贝就是宁波象山人,她对故乡的宅院有着挥之不去的回忆。用她的文字来形容这里的宅子实在太贴切了。”

  安妮宝贝在她的《素年锦时》一书里这样写道:“宅子内光线阴暗,木楼梯窄小破败。一排排房间纯为木结构,墙壁、地板、门、窗,是被梅雨和霉湿侵蚀成暗黄色的木板。屋檐下有燕子筑巢,黑色鸟儿不时迅疾地低俯掠过。窗边的竹竿上晾晒满各式家常衣服。……我与小伙伴们玩捉迷藏,在潮湿的大院子里穿梭,只看到诡异白花在昏暗光线中浮动如影,细长花瓣顶端隐约的阳光跳跃,是高墙西边照射进来的落日。那景象留在心里,好似无意之中纳入胸襟的红宝石和珍珠,熠熠闪光,而我不知不识,未曾为这繁华富丽心生了惊怯。”

  东陈:诗礼传家德泽长

  方德培拿给记者看的厚厚一本方氏族谱里,附有许多诗文,其中一篇落款是族女婿陈汉章。

  陈汉章,中国近代史上声望卓著的国学大师,是象山东陈村人。以陈姓聚居成族的东陈村,正是此行的第二站。

  来到东陈,村子里四处挂灯笼,扬动彩旗,一派喜庆气氛。原来这一日,东陈村正巧举行典礼,来纪念陈汉章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和庆祝陈氏宗族七次重修宗谱封谱。

  东陈村始祖原籍福建,在宋末(1279年)择此地山川毓秀,良田千顷的象山马岗山姆岭之东建村,村名“东陈”,后子孙繁衍,至今传二十余代,全村近900人。东陈村自古以“诗书耕读”传家,宋代便有八进士饮誉乡邑,至近代,更有陈文昌、陈之翰、陈畲、陈得善等一批文人辈出。

  其中,以陈汉章最负盛名。1909年,北京京师大学(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慕名前来礼聘,他任教北大16年,茅盾、冯友兰、范文澜等都是他的学生。1927年,他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陈汉章满腹经纶,他所作经史研究文章多达二百余篇。章炳麟曾称道他是:“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

  陈汉章故居就在东陈村。这是一个两层青砖四合院楼房,由学圃堂和缀学堂组成,雕饰玲珑精致,风格优雅别致。进门壁上的“陈汉章故居”5个大字,是被誉为“学术泰斗”的季羡林亲笔所书。

  陈汉章之孙陈维旺告诉记者,祖父晚年回到故乡,居于缀学堂,致力史学研究,他的很多著述都出自于此。祖父每天必读诗书一小时。即每日早晨5时半天一亮就起床诵读,乡里人说比鸡啼更为准确。他们小时候贪睡,常被读书声吵醒。

  大家迂回于轩廊间,寻找一代鸿儒留下的气息,耳畔仿佛响起了萦绕于梁近百年的琅琅书声。鄞州作协龚成说:“原先也听闻过陈先生的学术事迹,今天细细参观他的故居,这般了不起的为学精神,更加令人敬佩。”

  象山诗人何敏求曾缅怀陈汉章写道:“风流遗韵垂千古,诗礼传家德泽长。”这种诗礼之风,这种对先人的礼敬之心,传续到了今天的东陈。在村口的陈氏祠堂,族人举行七次重修宗谱封谱典礼,下午则在戏台表演戏文,要连演七天七夜,喜悦与骄傲写在族人的脸上。

  著名诗人、江东区作协主席陈云其,对记者说:“我在这里看到了人们对土地最深沉朴质的敬重。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开疆拓土,孙支繁衍令家业昌隆。人们对山水土地的敬重,使他们珍惜一山一木,不会妄加砍伐破坏;对先贤的礼敬,则使得风俗日益淳厚朴实。这也是这些古村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吧。”记者 张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