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底,针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中山市三乡城管局在全镇设立30多个疏导点,为城市里的流动摊贩“安家”。一年过去,这些疏导点的街边摊已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那些曾与城管“躲猫猫”的摊贩,正渐渐转变为城市的管理者。 (4月14日《中山日报》) 对于流动摆摊、占道经营,流动执法很难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说到底,城市管理和底层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状态,决定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正如有关负责人所言,有部分摊档主本身就是下岗职工,摆摊维持着全家的生计,执法部门也不能一赶了之———端掉一个摊点,很可能不经意间断掉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但如果缺少整合这些复杂利益的有效平台,城市管理问题很容易通过城管执法者与商贩的正面冲突表现出来。 基于此,要想在城市环境与公民生计上实现二者兼顾,对待流动摊贩就有必要坚持疏堵结合。堵方面,就是要对那些严重影响市民出行、扰乱城市秩序的尤其是不听劝导的黑店,进行坚决打击;疏方面,正如网友建议,可以在非主干道划定摆摊点,一来可以让流动摊贩停下来安心做生意,二来有利于实现集中管理,也可以让城区的环境得以改善。 “小摊小贩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与其‘堵’,还不如保住他们的‘饭碗’,让他们在这个城市有一个‘家’,能‘有尊严地活着’。”中山市三乡采取让流动摊贩分批进驻政府部门所指定的疏导点这一做法,正是采取了这一思路。事实也证明,效果相当不错,既保证了摊贩的谋生权利,也促进了城管与摊贩关系的和谐。 这种创新也给所有为流动摊贩而头痛的城市一个提醒:城市管理中所遇到的类似问题,不仅是要考虑具体的执法思路或执法方式的改善,更要考虑一个城市宏观民本理念的构建和贯彻———既要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以进一步明确城管的地位和角色,更要积极为弱者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说到底,一个城市既需要表面上的文明、有序、卫生,也需要尊重、关心和改善民生的姿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觉到温暖、和谐。只有促使公共利益与民生底线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流动摆摊、占道经营才能有效解决。邓子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