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北京市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正在等待国家的顶层设计,但未来改革方向肯定是分类管理,对于职称评审现有的两大必要条件———外语考试和论文,将率先从职称外语考试“动刀”,在部分行业取消外语考试,第二步再在淡化论文上“动脑筋”。(4月17日《北京青年报》) 尽管相关负责人描述的只是一个改革意向,一个大概蓝图,但已经让人充满期待,职称评审“分类改革”无疑找准了症结,找对了方向。 在我国,一个人的职称关乎其福利待遇、名誉地位,所以异常受重视。晋升职称需要考试,而国人苦职称外语考试久矣!职称外语考试遭社会诟病久矣!外语重要不重要?笼而统之地说当然重要,但外语只是对有些行业、职业重要,对其他行业、职业则不重要,甚至根本派不上用场。比如教中文、教体育的老师,在基层从事农业、林业工作的人,他们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外语,晋升职称却要考外语,外语通不过就不能晋升职称,这是何等怪异之事! 现实中,不知多少有学识、有能力、有突出贡献的人,被卡在外语考试环节而不能晋升职称,职务外语考试不知阻塞了多少人本该获得的上升通道。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当职称晋升不是拼能力、拼贡献而是拼外语,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很多人才被压制、被埋没,很多人的工作热情被浇灭,这对于社会、国家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不仅有益于一部分人,更有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职称评审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发表论文,同样应该实行“分类改革”。对于专门从事科研的人而言,论文不仅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体现,而且理应成为他们晋升职称的“砝码”。但对于有些行业、职业来说,论文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可有可无的东西,不必也不应该成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比如中小学老师,他们的工作价值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课讲得好不好是最重要的,至于教学经验和心得,可以写成论文发表,但不应该作为强制性要求,没有论文发表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好老师。如今,论文抄袭成风、粗制滥造泛滥,请“枪手”写论文、花钱买版面发表论文司空见惯,这样的“论文垃圾”有什么意义!而这股弄虚作假之风,正是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逼”出来的。 职称评审“分类改革”令人期待,不过,改革有了路线图,却没有时间表。实际上,职称评审改革不必坐等顶层设计,看准的东西,地方上不妨大胆先行先试,为将来的顶层设计提供经验和教训。但愿势在必行的职称评审改革,不至于让人们“等到花儿都谢了”。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