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高校长台湾归来话教育

  核心报道

  上个月,由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培训团一行18人在台湾东海大学、铭传大学的支持下,进行了为期8天的教育考察。

  在短短6天的在台时间里,考察团听了11场次的主题演讲,考察了东海大学、铭传大学、寿山高中、北一女中、建国高中等5所学校,从耳听到眼见,从大学教育到高中课堂,经历了一次难得的台湾地区教育大考察,也使得各位成员对台湾的教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考察团中的几位普通高中校长,请他们回忆和讲诉台湾教育印象。

  周 浩

  北一女中的小绿绿

  效实中学校长 周千红

  走进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简称北一女中),扑面而来的是一群身着绿色正装飒爽英姿的女生———活泼可爱的小绿绿,小绿绿们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校园,边走边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在学校会议室的欢迎会上,小绿绿主持仪式,介绍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在提问环节中,张碧娟校长总是把问题抛给小绿绿们,让她们来回答。这种别具一格的接待方式令我感触很深。

  1.办学者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校的方方面面管理过程中处处、时时留下了学生的足迹;

  2.小绿绿是学校社团———“绿衣使节”成员的代称,“绿衣使节”负责学校所有的接待工作,活动前有策划,活动中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活动后有指导教师的评价,学校把接待工作当做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课程来做,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具;

  3.每一位小绿绿必须熟知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必须理解学校每一个景观、每一位人物背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学生知校、爱校的情节油然而生。

  变革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余姚中学校长 王胜战

  台湾教育之行,给我留下了几点启示与思考:第一,变革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教育不再一劳永逸,只能不断寻求变革、不断创新,才有可能顺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近几年来,台湾与我们大陆一样,同样在探索教育改革之路。

  第二,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理念。虽然台湾中小学应试教育仍然非常盛行,但是,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民心,正逐步变成实际行动。东海大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博雅教育,建国中学的校服上印着学生名字等做法,都是学生至上理念的体现。

  第三,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大力抓好教师培训。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台湾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师进修学习,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目前,台湾高中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已经达50%。另外,台湾中小学校长通过竞选产生,已经走上职业化发展之路。教师队伍发展了,还怕教育不起来?

  儒学厚重的台湾教育

  万里国际学校校长 袁湛江

  台湾非常重视儒学的传统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几乎渗透到整个教育领域,包括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而且形成了以追求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的一种很自觉的文化。台湾的基础教育一直以儒家文化为正宗,小孩子在入学之前就开始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经典,而且会在社区举办各种经典读物的背诵比赛。

  而在中学教育中,他们所设置的国文课,选文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我在一所中学参观的时候,随手翻阅了一下他们的高中国文必修课本第二册,其中选文包括《论语》选读、唐代的近体诗、《郁离子选》、《训俭示康》、《醉翁亭记》等篇目,可以明显感受到传统儒学的分量。

  悠久的儒学传统和严密的教育体系,再加上教师儒学素养的熏陶,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台湾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能够做到温文尔雅,心平气和,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这样,一代一代的学生走入社会,儒学精神就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行为方式。

  高中教育的课程及目标

  慈溪杨贤江中学校长 沈祖乔

  台湾的高中阶段是收费教育,各类学校都较为发达。台湾的公立学校尤为发达,政府对教育重视,投入和支持按制度到位。我们考察的寿山高中(是一所规模很大的普职通融的高中)、台北女子一中(台湾最好的女子中学)、建国高中(台湾最好的男子中学),这类公办学校建校历史长、设施全,师资水平高,收费低。由于台湾地位的特殊性再加上台湾发展早、资讯发达,国际交流方便,国际化程度高,因而学生具有宽阔的视野。

  被考察的学校都提出“全人发展、人文关怀、全球视野、菁英育成”,我感到杨贤江先生的“造求完全之人格”的全人生教育到了台湾。各学校在必修的基础上,按实际开设选修课,主要集中在家政、艺术、健康体育、社会服务等方面,按个人爱好特长进行选修,为走上社会、创设美好生活作准备。这与我们浙江要求开展的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还是存在不同的地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