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时间 每周五 央视综合频道(CCTV-1)21:00 央视纪录频道(CCTV-9)22:00 【即将消失的美味】 4月25日 【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 5月2日 【家中的甜酸苦辣】 5月9日 【隐秘美食】 5月16日 【食物与人的每次携手】 5月23日 【中国人的一粥一饭】 5月30日 【拍摄花絮】 6月6日 以央视播出为准 湖北十堰房县老汉深山采小花菇 美食成果:香菇酿 食材的获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搜寻的时间超过半天,饶长清还是一无所获。为了一种特殊的菌子,老汉已经守候了8个多月,现在终于到了季节。脚下是青峰断裂带深处,湿气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 小花菇,枯树上寄居的真菌,香菇中的王者。 如今,香菇已经实现人工培植,品相极佳,但老汉清楚,这些种植香菇,不是最顶级的美味。 饶长清说:“野生的,别看它长得颜色要差一些,外观要差些,实际上它营养好,味道好,香!” 低温环境中,香菇生长极慢,但肉质肥厚,剧烈的昼夜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小花菇的问世缘自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 鲜花菇含有90%的水分,干燥过程暗藏玄机。炭火烤房里是人工栽培的香菇。事实上新鲜香菇远不及干香菇的味道,奥秘就在于,香菇在脱水过程中,会自动转化出大量鸟苷酸盐,有强烈的鲜味。因此,只有干燥之后,这种菌子才真正称得上香菇。 至于野生花菇的干燥,老汉更喜欢最天然的方法。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野生花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和栽培菇相比,野生花菇品相不整齐,也很难卖出价钱,这些稀有的美味饶长清打算留给家人。 饶长清自己烧了一锅香菇酿,品尝自己采集晒制的小花菇。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就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沂蒙山里寻找最原始煎饼工艺 美食成果:煎饼卷大葱 东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直径两米,加工的是山东人的标志性主食煎饼。 不过,要领略制作煎饼的原始工艺,必须回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盛夏,雨水充沛,沂蒙山进入最湿润的季节。 刘慧(12岁)的爷爷垒好了土灶,搭上鏊子,这是烙制山东煎饼的工具。 制作煎饼的主料,是用白薯干碾成的粉,当然也可以用大豆、小麦、高粱、玉米等五谷杂粮来碾粉。椿树沟,地处蒙山深处,古老的风俗被顽强地留存。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小慧一家已经忙碌了好几天,鏊子烧热,杂粮面糊快速成形,蒸汽弥散,空气里浸润着朴素的甜香,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火力至关重要,太旺容易焦糊,太小煎饼潮湿黏牙。有60多年经验的奶奶手艺最棒,火候全靠她一手拿捏。 刚出锅的煎饼又脆又香,彻底放凉就慢慢回软变韧。 今天,从大鱼大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能够包裹任何食物,丰俭由人,多寡随意。 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被卷在一张煎饼里的似乎还是大葱。山东人最看重煎饼的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饼卷的演化一路精彩,向南1700公里,广东潮州的春卷,坠碾提拉,速度飞快。绿豆畔,葱头白,油炸后表皮焦酥,内瓤软糯。再向西1600公里,丝娃娃是贵阳女孩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北京的烧鸭卷饼,浙江的食饼筒,福建的润饼,新加坡的薄饼,巴黎的牛冻卷…… 苗族女孩李建英的幸福时刻 美食成果:糯米稻花鱼 雷山鱼酱 云贵高原的一条溪流里,上至年过七旬的老人,下到不满十岁的孩童,翻开溪流底部的每一块石头,不厌其烦,为的是寻求一种神奇的美味。 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时刻。 这是半年来父母第一次回家,现在,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正值稻花盛开,来不及休息,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吃腌鱼,首先要做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 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是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一场户外亲子游戏。稻花鱼剖净内脏,在灶上摆放整齐,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 现在需要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风干与发酵,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风味,糯米布满菌丝,霉菌产生了各种酶,使淀粉水解成糖,最终得到爽口的酸甜。甜米混合盐和辣椒,一同塞进鱼腹中,稻花鱼可以直接吃,也适合蒸或油炸。不管用哪种做法,都掩盖不住腌鱼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 然而,最具吸引力的食材还藏在水底。每年八月,桥港村不分老幼,全体出动,大家都在寻找同一样东西。爬岩鱼是制作雷山鱼酱最关键的原料。出人意料的美味,鱼酱一年只能做一次,必须用最新鲜的辣椒,二荆条最好。 生姜新鲜肥嫩,主要用于去腥。木姜子又名山胡椒,西南地区特有的作料,带有浓郁而神秘的香气,大量的食盐,保鲜提味。食材混合搅拌,装进坛子密封,美味慢慢酝酿。 余高里夫妇在广东一家制衣厂工作,此次回乡是因为自家的八亩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加上房屋修缮等杂事,夫妻二人可以与家人团聚半个月时间。 半个月也是制作鱼酱的周期。乳酸菌和酵母菌促进香气的生成,挥发性有机酸滋生出鱼酱独有的酸味。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就是这样炼成的。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 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李建英:“爸爸妈妈他们回来我很开心,但是我知道他们又要走,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 中国农村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5点,分别的时刻到了。妈妈说:“你在家不要想我们,要多吃饭,再见。” 一坛家乡味,将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 召唤华侨程世坤回乡的熟悉味道 美食成果:萝卜饭 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不停迁征不断演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永远着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离开40年后,华侨程世坤回到家乡。隆重的祭拜完成他对家族的回归。在这里,宴请乡邻被称作摆桌。任何重大事项只有通过摆桌才能顺理成章地宣告确立。 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过去。几十年程世坤在美国农场做工,这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 在泉州,在福建,台湾甚至东南亚的华人中,这种味道被称作古早味。 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大厦村海边的沙土地有一种著名的特产,它们貌不惊人,但几乎全部出口海外。沙土萝卜,含水量接近90%,入口润嫩幼滑,毫无纤维感。猪肉八分肥两分瘦,带皮最好,切寸段,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烹,肉的丰腴,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这就是最让泉州人欲罢不能的萝卜饭。 一种简朴而丰饶的主食,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 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马喜春 据央视报道实录 记者 林华奇 整理 /网友评论/ 原以为勾起馋虫 没想到热泪盈眶 感动派 卷毛天生就是好人:宽广的华夏大地。这里有最美味的美食,最传统古老的烹饪方式,让人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亲切和感动。朴实无华的老百姓,还有一流的烹饪技艺,这样才是最美最真实的中国。 朕是刘鑫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看完了,更多的不是流口水的馋,而是感动,舌尖就是一部中国劳动人民的赞歌啊有木有。 Connie举栗子_POI坑里好风光:一边流着口水一边想流泪的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璐璐想不出别的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其实是在提醒我们珍惜,不仅刮目相看原以为平凡的食材,更加惊觉平淡日子里,被我们忽视的,俯拾即是的幸福从第一季的口水横流,到第二季感悟落泪,相信我不是一个人。 施香:《舌尖上的中国》如果说第一季是让人们对美食产生了一种向往和追求,第二季则是使人对自然的赋予、食物背后的汗水与艰辛产生了敬畏之心。本来还怕这点儿看这个会勾起馋虫欲罢不能,结果得来的却是内心澎湃热泪盈眶。镜头画面感什么的自然不用说,内容更大气。 S凤阳:《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居然开始走煽情路线,独居老人看的人好想哭,东西好吃的也让人想哭。 吃货派 劈马喂柴的bao:今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早早的准备好蛋糕,准备边看边吃,可以解馋!没想到,完全没有办法满足我,简直虐心到家了!我想吃煎饼果子,想吃丝娃娃,想吃稻花鱼,想吃川豆花!!! 毛毛畅拥抱不二人生:看完之后跟麻麻说,我饿!我想喝米酒蛋花汤圆!爱的永远是家的味道。 郁子IKUKO:看了首播《脚步》,这让人肿么活……大晚上口水泛滥!那个“甜蜜”的生活是真甜!那个抓跳跳鱼的方法,简直就是神技。但是今天片子里最想让我吃的是香菇酿! Paynebao:《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应该改名叫《舌尖上的乡愁》,看完依然觉得温暖和感动!旁白那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功劳不小…… 冷静派 委鬼是我家:今天在家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大概是因为期待得太久,所以感觉不如上一季。画面感有些冷硬,一集里面穿插了的人物显得多而杂,看上去有些凌乱,但里面出现的内容依旧积极向上,更多的关注了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