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姐
|
 |
汪姐制作的酱汁烧肉 |
有人说,《舌尖1》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纯纪录片”,是汇聚中华美食文化的巅峰之作,毋庸置疑的是,《舌尖1》已经凭借仅7集的内容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高褒奖。 如果说《舌尖1》在叙说美食,不如说美食仅仅是一个载体,更多的是让大众看到美食背后的那些普通人,他们是农民、渔民、牧民,也是山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平常的思想,常态的生活”。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沉默可爱的人推到亿万观众面前,辽阔天地间,忙碌的身影,质朴的笑脸,至今记忆犹新。 上海私家厨娘汪姐 2011年10月《舌尖1》拍摄组到汪姐的厨房里拍摄醉蟹制法,播出后让无数观众垂涎三尺。 汪姐是地道的老上海人,小时候住在延安路大世界附近的石库门老弄堂里,家人对吃很讲究,父母都烧得一手好菜。汪姐记得在当时那个共用灶间的老弄堂里,住着来自四川、江苏、河南等地的人,一到饭点,汪姐就会跑进灶间偷师各路菜式,甜糯、辛香、脆嫩的家常菜,炒、炸、烩、熘等各种烹饪手法,看得汪姐入了迷。 读书的时候,汪姐的理想就是开饭店,如今梦想成真,已经开了几年的私房菜馆,有的老顾客为了吃到汪姐的菜,请汪姐到家里来做高级家宴。 汪姐做家宴的消息在亲朋好友中传开,现在汪姐几乎每晚都会上门为以前来菜馆的老朋友做高级家宴。她做的家宴都是地道的本帮菜,按上海传统,一桌10人家宴,汪姐会列出八冷八热一汤,外加两道点心一道甜品,还配上水果。现在预订,要到两个月以后才能吃上。 汪姐的每一道菜都是现场学来的,没有上过烹饪学校,也从来不看菜谱。 面对现在复杂的食客组成,汪姐自有解决办法。每次接订单的时候,汪姐都会听口音辨别对方是哪里人,以校准基本口味;然后问清赴宴的老人和年轻人数量,老人喜欢软糯,年轻人嗜辣,女孩子又不喜欢吃过于油腻的东西,一席菜具体到热菜、凉菜、甜品、点心要做哪些,汪姐马上就有了主意,“只要细心用心,众口就不会难调”。 汪姐只做晚宴,原因是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谈起自己每天的生活,汪姐说那自然是从逛菜市场开始,为了买到高质量的新鲜食材,汪姐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会跑遍周围的所有菜场,她认为在食材上花时间下功夫是一定要的。周围很多菜贩每天都和汪姐保持着热线联系,哪家来了上好的鱼、虾、芦笋什么的,都会第一时间唤汪姐来取。 汪姐从不用冰箱,食材都是买得刚好用,客人常想多添一点,无奈汪姐的菜每天都是“限量版”,多一份也没有。汪姐也很挑调味料,每次托出国的朋友带回来的不是包包、香水,而是瓶瓶罐罐的高级调味料。 汪姐对味道有过人的记忆力,只要吃过一遍,不管是川菜、湘菜、鲁菜还是年轻人喜欢的比萨、通心粉、各种西点,都能自己琢磨出来。 作为标准的上海小资女人,汪姐幽默而从容,爱时髦、爱打扮,最喜欢买鞋。汪姐烧菜从来不穿围裙,总是从头到脚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尽管因为这样弄脏烧坏过很多件新衣服,汪姐也从不介意。 周末汪姐会推掉所有的订单陪家人和朋友。汪姐人缘很好,她时不时会给朋友们打电话,让她们来自己餐厅里吃点“边角料”,可朋友们去了才发现所谓的边角料是美厨娘亲自忙了一整个下午做的满满一桌菜。 一南一北两个姓黄老人 《舌尖1》中提到两个姓黄的老人,一南一北,一个是云南的“火腿黄”,一个是陕北的“馍馍黄”。 远在大理,有一个村庄,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庄,背靠满崇山,襟带诺水,这里就是“火腿黄”黄家父子的故乡———诺邓。 “穿行在诺邓,静得出奇,偶尔留守的老人都懒得理会你的存在”。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诺盐”就像是一个有关于盐的承诺,是自然赐给山里人最为珍贵的礼物,正是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诺邓火腿”。 当诺邓火腿在《舌尖1》近6分钟的曝光后,黄家父子开设的农家乐饭庄的门槛便被太多追求美味的人群踏破了,可为了保证火腿质量,诺邓火腿完全供不应求。这样高名气低产量的不平衡,反而让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 另一位因《舌尖1》而名声大噪的陕北“馍馍黄”,正是陕西榆林绥德县的黄国盛老人。 黄土高原上一声声洪亮的“黄馍馍”,一吼就是几十年,可没想到一夜之间,黄国盛原有的平静生活就被打破了。北京某饭店老总亲自驱车至绥德,又是拍照,又是发微博,甚至专门请黄国盛出山,美其名曰到北京“改善生活”。 去年9月份,黄国盛夫妇带着他的“黄馍馍”出现在陕旅博会上,一个个黄澄澄的馍馍让人垂涎三尺。 查干湖“鱼把头”石宝柱 在东北吉林的冰天雪地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穿着毡嘎达、羊皮大衣,戴着狗皮帽子,随随便便往冰上一站,就站出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气势。成为冬季的查干湖上一道难以磨灭的风景,他就是查干湖最有名的“鱼把头”石宝柱。六十多年的打鱼经验,他透过厚厚的冰层,能准确找到鱼群的位置。 为了更好地宣传査干湖,石宝柱现在已经成为查干湖渔场的“形象大使”。老人说,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好好传下去。 经农村,走田野,最终回归到我们身处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前门西草市的胡同里,普通的张贵春有一个不普通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张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当《舌尖1》把这个理想缓缓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时,多少人心痒痒,心向往。放眼这个城市,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不足100平方米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这个都市的空气。面对着累累果实,我们惊叹于这独一无二的献礼。 就此,张贵春成了京城名人,而他屋顶上的小菜园也成为京城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除此以外,《舌尖1》中还有很多让人难以忘记的普通人,兰州的拉面师傅,浙江的年糕小姑娘,乌珠穆沁草原的孟克,还有在大澳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做虾酱的郭婆婆……他们都是本分、老实、可爱的普通人,这就是《舌尖1》———阐述着最具原始意味的食物和平民的故事。据央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