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昨晚9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并于晚上10点在央视纪实频道重播,此后将以周播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舌尖2》共涉及300余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全片共分为八集:第一集《脚步》、第二集《心传》、第三集《时节》、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秘境》、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总导演陈晓卿说。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藏族小伙爬10层楼高大树摘取野蜂蜜 美食成果:酥油蜂蜜 蜂蜜鳗鱼 蜜制酒心冰淇淋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19岁)最忙碌的季节。在山林里挖天麻的白马占堆说:“这么小。” 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白马占堆说:“又断了。” 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西藏林芝成为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弟弟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 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1个小时过后,白马爬得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父亲在树下朝白马喊道:“千万别害怕,眼睛往上看,爬结实,别慌。” 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 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父亲笑着说:“真是又好吃又营养,好久没吃到了。”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80%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它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而言,要攀爬10层楼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伴随养蜂人跋涉千里的家乡味道 美食成果:麻辣香肠 烟熏腊肉 乐山嫩豆腐 油菜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20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 每年清明,老谭和妻子都要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昼夜,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神奇之处。 秦岭出产中国最顶级的槐花蜜,但是老谭心里毫不轻松。毕竟,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 4月中旬,天气突变,大风伴随降雨,花期提早结束。没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气会持续多久。 老谭说:“老黄历是不能翻的,你去年那样走,今年你走过去不一定对,究竟那个怎么样,根本不知道,前面的路是黑的。” 20多年前,老谭向未婚妻许诺,要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妻子说:“我跟他谈朋友的时候,他跟我说这个养蜂出去旅游,又好耍又浪漫,结果我跟他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 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统称为“路菜”。“路菜”不止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看似寂寞的路途,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变得生趣盎然。 “慢慢地来!”“我晓得嘛。”“她的急性子,我的三炮火。”妻子甚至会有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豆花,这是川渝一带最简单、最开胃的美食。 老谭说:“四川的粑耳朵(惧内),还是有一定的好处。女同志行嘛。的确是四川的女人能干。” 通过加热水,卤水使蛋白质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豆花实际上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挤出水分,力度的变化将决定豆花的口感,简陋的帐篷里,一幕奇观开始呈现。 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 妻子说:“老谭你来看,这豆花跟家里是一模一样,汤是清清亮亮的,今天的豆花很漂亮。” 老谭说:“汤起吃得巴适,贤妻良母啊!四川基本上都是女人当家。” 丰盛的一餐标志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启。全部家当重量超过10吨,天黑前2小时必须全部装车。因为工作,每个养蜂人每年外出时间长达11个月,父母的奔波给两个读书的孩子提供了安稳的生活。 妻子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 20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 最后的职业割麦人辛苦收割新麦 美食成果:陕西蓝田裤带面 养蜂人老谭和妻子携带蜜蜂一路迁徙,而另一种候鸟似的人群却轻装上阵,只带着他们的双手。 秦岭北麓,麦子熟透,机械收割的普及不妨碍竞争者的存在。麦客,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器。 小麦,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从最日常的馒头、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馍,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 然而,要一尝最为原始古朴的面香,只有等到麦收的季节。小麦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而刚刚收获的新麦甜度最高。 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三厘米宽的形状,正是这样的宽度,再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彰显新麦劲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 老婆婆比谁都清楚做面的奥妙,风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 木耳、胡萝卜、嫩豆腐做成的浇头,陕西人称作臊子,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面条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老汉请麦客吃裤带面,招呼大伙说:“咱都是庄稼人,出门人,不客气,家常便饭。” 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重体力劳动后,身体所必须的苷糖。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一天劳动10小时,每人割一亩多地,最多收入200元。 农户说:“现在最高的收割机才是100元,你要200元,哪有那么高。”麦客回答:“那是机器啊,那人一把一把割的。”农户说:“关键你说的这价钱,市场根本没有这个价格,你知道不?” 麦客说:“挣上两个钱,回去给孩子买个啥,回去还还账,挣下些钱,买些东西,吃一吃,喝一喝,花一花,咱们就开心了。” 这次出来十几天,麦客的收入还不到一千元。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三门湾台州渔民一家的专属美味 美食成果:白蟹面 红烧望潮 清炖跳跳鱼 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很久以前,人的生存习惯已经从狩猎改为采集,但只有一个例外。海洋,人类最后的狩猎场。有科学家预言,50年内,海里的鱼会被全部吃光。而浙江渔民杨世橹认为,靠海吃海的日子只能再维持10年。 3个月的休渔期过后,东海迎来了开渔的第一天。这种小船被称为“夫妻船”,就是渔民的双脚。4小时行驶六十海里,夫妻俩撒下第一网。 三门湾位于浙东沿海,鱼类资源曾经极度丰富。临近农历十五,大潮将至,妻子身体较弱,开始晕船。但凡出海,除了打渔,烧火做饭等杂务都由丈夫包办,这是他们20多年的默契。 白蟹油炸,水烧开放入挂面,一顿简单的晚餐后,就是6小时的繁重工作。 这是休渔后的第一网,至关重要。 妻子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铆足马力难吃海洋衣食。” 起锚收网,渔网从水下拉出,景象令人失望。终于发现一条鲳鱼,却挣脱了渔网。6小时过后,鱼颗粒无收,幸亏有其它海获,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 杨世橹说:“我一家三口,都靠这条船,没有这片海,没有我们讨海人的生活。” 50公斤海获是他们一昼夜颠簸的回报,10个小时内,这些海蟹将出现在大城市的餐厅。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望潮,被赋予诗意的小章鱼,学名短蛸。潮涨时外出,潮落时躲藏。 杨世橹正是捕捉望潮的高手。 女儿莉莉说:“我一到家里,我爸妈就很忙碌的,然后去海边抓跳跳鱼、望潮什么的,然后我们三个人就一起做饭。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望潮表层的胶原蛋白和调料相遇,形成浓油赤酱的自来芡。望潮肉质脆韧弹牙,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 然而,女儿最喜欢的美食,仍然躲在海滩上。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是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类。不要妄想抓住它们,除非舍得用5年时间,练就一门绝技。使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鱼线,捕捉10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米外投篮。 女儿莉莉说:“十几岁的时候,我喜欢吃跳跳鱼,那时候我爸爸还不会弄这些,然后就去学了,学了好多年。” 从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高速摄影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整个过程。 女儿莉莉说:“爸爸,你老厉害咧。” 杨世橹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 几尾跳跳鱼便能成就一锅靓汤。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用稻草反复熏烤跳跳鱼,渗出鱼油,晾晒风干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