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1种表情: 厌恶且愤怒(以愤怒为主) |
 |
配图上的表情(20种)依次是:高兴、悲伤、 恐惧、生气、吃惊、厌恶、惊喜、高兴且恶心、悲伤且恐惧、悲愤、悲伤且讶异、悲伤且厌恶、愤怒且恐惧、惊惧、恐惧且厌恶、愤怒且惊讶、愤怒且厌恶、厌恶且惊讶、恨、震撼。 |
人脸究竟有多少种表情?高兴、吃惊、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这6种?不止!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生物和认知科学实验室的研究者们给出了最新的答案———21种。他们的研究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记者通过邮件,采访到了文章的第一作者、中国博士杜诗川。他为读者详细列出了21种表情的含义。并指出,这类研究对沟通有障碍的人群会特别有帮助。 6种基本表情+15种复合表情 人的面部到底能表达出多少种不同的情感呢?一项新研究给出的答案是:至少21种。 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生物和认知科学实验室的研究者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利用其他科学家设计的“面部运动编码系统”(FACS)计算机软件,对230人约5000张面部表情照片进行一一分析,识别被用于表达情感的面部肌肉。结果发现,人脸独特且可辨识的情绪表达比以前认为的要多。 记者采访了文章第一作者,实验室里的中国博士生杜诗川。他表示:“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认为我们的表情可能只有高兴、吃惊、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这6种。而我们的看法是,至少有21种,而且今后有可能辨识更多种表情。”他表示,这21种表情分别是:高兴、悲伤、恐惧、生气/愤怒、吃惊、厌恶/恶心、惊喜、高兴且恶心、悲伤且恐惧、悲愤、悲伤且讶异、悲伤且厌恶、愤怒且恐惧、惊惧、恐惧且厌恶、愤怒且惊讶、愤怒且厌恶、厌恶且惊讶、厌恶且愤怒(以愤怒为主)、恨、震撼/震慑(惊讶且有一点点惧怕)。 杜诗川解释,除了常见的6种基本表情外,人们还会把它们结合起来,创造出诸如惊喜(高兴+吃惊)、悲愤(悲伤+愤怒)等15种可被区分的复合表情。 在介绍研究团队所用的方法时,杜诗川表示:“我们使用计算机视觉和人的行为学研究方法研究面部表情,以及使用核磁共振实验人的情感处理的大脑通路。FACS是由其他科学家发展出来的一套识别专为面部表情所用的肌肉的系统,我们用它来证明人们在表达这21种表情的时候使用了同样的面部肌肉。这些表情的识别,人类是能够胜任的,我们的文章显示计算机系统也可以识别,准确率达到76%。” 人类的表情存在很大的共性 人的表情会不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有差别呢?杜诗川表示:“人类的表情存在很大的共性。但是文化差异大的情况下,也不排除有文化差异。我们并不清楚是否所有表情都是完全生物属性。对比东西方的表情,会发现一些差异性。” 杜诗川的导师亚历克斯·马丁内斯博士是文章的第二作者。对此,他的回答是:“至少在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表达这21种情感。” 中国科技大学刘伟峰博士也在做人脸表情识别研究,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则强调了脸型造成的表情识别差异。在他看来,人的表情是由脸部肌肉的运动所引发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人的脸是完全一样的。不同脸型的人表情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人对人脸肌肉的控制能力也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表情的倾向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类的表情变化是异常丰富、细微而且复杂的。同样的眉毛上翘,肥厚脸型和尖颚脸型很可能传递出不同的情绪感觉。 可用于帮助感情处理障碍的人群 谈及这项研究的意义,杜诗川表示:“我们延伸了一直以来认为只有6种基础感情的观点,并且证明多种面部表情是可以被人们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并且清晰地识别的。这项研究可用于研究感情处理异常的群体,比如一些创伤症候群,也可以帮助感情处理障碍的群体学习和其他人的面对面交流技巧,比如自闭症患者的训练。” 在表情识别研究领域,探索对表情的识别障碍,也能促进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例如,近年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系的研究者已经发现,我们大脑中的杏仁体在恐惧的认知和消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理论上,我们生来遗传表达和识别不同情绪的能力,但研究者发现一些罕见的病例,例如患者不能识别恐惧。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原来是基因病变导致患者杏仁体受损,才不能识别别人害怕时的表情。 已经有研究发现,眼睛是传达情绪时很重要的一扇窗户,在感到恐惧时,我们的眼白会变大。对于正常的人群,我们通常能够通过看对方的眼睛,大脑迅速识别出对方的恐惧情绪。但是,对于有识别障碍的人群,却不识眼色、脸色。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学习,例如提醒他看对方眼白的变化,脸部微笑、哀伤肌肉的细微变化,让他学会看懂别人的表情“脸书”,帮助他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虽然不能做到情绪上的感同身受,至少可以减少损伤带来的人际隔膜感。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在体会别人的表情与情绪时,看到的“脸书”等同于“天书”。沟通中的误解和障碍时时处处存在,恐怕谁都有不明白别人情绪的时候。人脸这本书不妨多学一下,人心这本书更不妨多些嘘寒问暖的体恤理解。据《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