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改变对命运的看法

  4月21日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个人是不是该问问自己:多久没读书了?为什么不读书?

  (4月22日新华社) 

  阅读危机并非新鲜话题。去年,一篇印度人写的《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热传。作者观察发现,中国人空闲时间爱玩iPad,却很少安静看书,不免担心“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知识时代的人们,为什么不像以往那样爱读书了?在对此的回答中,很容易看到“两种焦虑”:其一是“时间焦虑”,根本没时间读书;其二是“价值焦虑”,读书看起来没有多大作用。“时间焦虑”很大程度上受“价值焦虑”左右,如果认可读书有用,就跟孩子学习一样,再忙也有时间。如此以至于有人讲,“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读书的诸多价值中,人是永远的根本点。在阅读上存在着功利性阅读与人文性阅读之别,但无论哪一种阅读,都会改变人。通过读书,人变了,气质变了,视野变了,境界变了。从狭义的成功论上讲,改变之后未必就会飞黄腾达。甚至在人被读书改变后,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反而有可能变得不再那么功利地追求外在的成功,而更多追求心灵的升华。但不管怎么样,读书确实改变了人,非要联系上命运,那也是改变了对命运的看法。

  应该给“读书改变命运”注入新解,给其添上“看法”的后缀。回想上世纪80年代,那时最流行的就是读书,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一本好书,甚至连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样艰涩的哲学著作,都会一书难求。当今天的人们为《中国合伙人》着迷时,不要忘记其原型王强、俞敏洪、徐小平的读书生涯。俞敏洪曾透露,当时在北大读书时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互相比着读书,俞敏洪读了800多本书,而王强读了1500多本书。对于俞敏洪来说,读书改变命运,首先是改变了对命运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梦想并且追逐梦想。

  由于人生的境界不同,读书未必能够改变狭义的命运,但却能够改变对命运的看法。这就是读书的价值所在,意味着你没有对生活低头,意味着你对未来还有梦想还有追求,意味着你还在努力寻找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而“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使人浮躁,读书使人安静,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书多少,可以从气质和人生态度上看出来。个体的气质万涓成水,就是一座城市的气质,一个国家的气质。在这一意义上,“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改变对命运的看法,读书代表还有梦想和追求。正如网上流行的那句话:“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也正是基于此,希望读书能够成为一种生活,希望城市给读书创造更多的条件。毛建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