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
|
②
|
|
③
|
①江南初雪 2003年摄于东钱湖 ②酒埕上看戏 1991年摄于绍兴 ③对着西湖水来梳妆 1986年摄于杭州 聚焦汇港美术馆艺术展———艺术家访谈录① ■开栏语 今天起,东南商报“甬上藏友”版“聚焦汇港美术馆艺术展———艺术家访谈录”专栏和您见面了。该专栏每月一期,意在通过对艺术家群体的系列访谈录形式,深入剖析当前艺术现状、市场脉动、发展趋势以及艺术家心路历程。 缘起 4月4日,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沈一鸣《心影江南》摄影展在坐落于宁波南部商务区的汇港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沈一鸣的48幅作品,展览将持续一个月。 《甬上藏友》:我们还是从《心影江南》摄影展谈起吧。因为它关联着您摄影的观念和整体性思维。这些江南影像是不是和您的童年经历或者某些特殊情感体验有关? 沈一鸣:我出生在宁波江东,喝着甬江水长大,习惯了桨声水影里的黑瓦白墙大杂院生活场景。宁波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勤劳、智慧的江南人精心构筑起傍水小镇、枕河大宅,他们宁静地享受着生活。初曙方陈,迎客船到,夕阳褪尽,卖鱼人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士。“艺术创造是人类自身存在的深层体悟”,我很赞同这一说法。 在江南这块熟悉的土地上,我的摄影视角总会找到镜头与内心希冀的接合点:宁静、秀美、空灵……我寻找着江南的镜外诗意。哪怕是在内蒙古坝上采风,在一个名叫“将军泡子”的高原水池里,那时在头脑里浮现出的竟然还是魂牵梦萦的故乡江南那挥之不去的记忆心迹。 《甬上藏友》:从《江南红》到《月湖人家》,再到《心影江南》,您拍摄的江南系列作品,记录的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老百姓的生活片断。这些作品有一种可以让目光久久停留的情愫,这种影像的魅力和独特性来自何处? 沈一鸣:江南的文化导向了江南人细腻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并把这种审美地域化和外在化。江南的市井、居民、风土、风俗、饮食、礼仪、俚曲、情调等都不同于南北的文雅、婉约和“中庸”,而是柔美和韧性。 好的摄影作品必定来自原生态生活。我拍自己最熟悉的题材———江南人家,但最好的作品是在遇见中发现的。 获得中国第十届国际影展铜奖的作品《江南初雪》,就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为拍2003年的第一场雪,我驱车东钱湖,而不是四明山。江南的雪必然跟水有关才有韵味。初雪、湖水、渔舟、河埠头、新鲜剖开的鱼,我捕捉到最饱满的江南元素和意境,而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没有理由不打动人心。 《甬上藏友》:《心影江南》是您哪一时期的作品?它在您摄影生涯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沈一鸣:我今年已经68岁了。自1976年结缘摄影,我一直有一个计划,收录100张我平生得意之作,分“诗景江南”、“市井江南”、“憧憬江南”三部分,出一本《心影江南》主题摄影集,办一场《心影江南》主题摄影展,以此纪念我近半个世纪的摄影生涯。 《甬上藏友》:据说展览结束后,您的20幅作品将被汇港美术馆收藏。您怎么看待当前越来越热的老照片收藏风? 沈一鸣: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一书中诠释道:“现在是怀旧的时代,而照片积极地推广怀旧。摄影是一门挽歌艺术,一门黄昏艺术,大多数被拍摄对象———仅仅凭着被拍摄———都满含感染力。” 这就是老照片的魅力。它跟电影、电视的镜头记录又不一样,照片是静态的存在,让你安静地回忆,个中滋味,恒久弥醇。 当下,江南有了很大的变迁,无数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正以令人眩晕的速度消逝着、变化着……我要用影像留下江南的永恒。 我爱江南,我还要把江南拍下去。记者 黄银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