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公民态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收入,要数据更要公平

  4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我国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相关情况,并公布了25个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使我国人均GDP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4月24日《京华时报》) 

  现在正处于“十二五”阶段,而“十三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从2016年到2020年。徐林把时间表放在五年后,“希望通过再一个五年的努力,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甚至达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本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愿景,可聆听一下网友声音,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欢欣鼓舞;相反很多人质疑,这样的高收入到底有什么意义,有多大意义。

  徐林抛出的愿景,并非口说无凭。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目前全国人均GDP已达6700多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甚至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进入到发达行列。虽然说当前转型升级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甚至还有可能在“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徘徊,但按照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标准,还是大有希望的。

  赞在标准上,弹也在标准上。众所周知,标准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且不说平均数下还掩盖了若干实质问题。这些年来,每一次公布年度人均收入,总会引起一片惊诧,很多人都在喊“被增长”,甚至有人表示“拖了后腿”,就证明了这一点。拿现在所说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来说,在民众看来,中等收入国家具体到民众就是“中产”,就是要有房有车、衣食无忧,一年能出去旅游几次最好出国旅游一次。可在现实中,许多人还面临着医疗、教育、住房的巨大压力,一些行业还面临着十年工资不增的现实,一些弱势群体还处在生存困境之中。这样的中等收入,有些名不符实。

  诚然,这是主动感受问题,而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主要是就数据而言的。但主观感受反映着民声民心,直接关系到百姓认可。中央一再强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这提醒我们,衡量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标准,可以有很多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群众满意。群众是否满意、百姓是否认可,其实也是评价一切工作的标尺。很显然,是否已经达到中等收入,什么时候达到高收入,应该注重百姓感受,追求百姓认可。

  不能因为主观感受而否认客观事实,也不能以客观事实为借口无视主观感受。对着百姓认可这把尺子,显然不能死搬标准,不能对着数据弹钢琴。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追求“高收入”的“平衡性”,要考虑到一部分群体“被平均”的事实,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红利;要追求“高收入”的“高标准”,要看到世界银行的标准也存在与时俱进性,这个标准是过去确定的,有必要探讨其合理性与合时性;要追求“高收入”的“含金量”,不能忽视物价看收入,不能忽视民生幸福谈数据。

  百姓认可的高收入更有意义,对着这把尽子,显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所谓的“高收入”,是被少部分人拉高的,是低标准的,是以高物价为背面的,那这样的“高收入”显然难让百姓满意和认可。这样的“高收入国家”,即使到来了,也会饱受争议。毛建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