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播出的《心传》中,左图这个场景让网友们感慨万千。这是上海本帮菜大师李伯荣(前排正中)和他的众多传人合影留念,这一集不但让“铲刀帮”一词走到台前,也让网友称赞该集“拍出了一代宗师的感觉”。 “上海大厨出浦东,浦东大厨出三林”,今年已82岁的李伯荣祖籍江门台山。他出生于三林塘临江村,14岁师从“本帮菜鼻祖”德兴馆的杨和生大厨,已在炉灶前忙活了近70年。师父过世后,李伯荣挑起了德兴馆的大梁,后又在上海老饭店掌勺。如今,李大师被上海餐饮界公认为“本帮菜泰斗”和“一代宗师”。 从父辈、子辈到孙辈,李家“一门五虎”“四代厨神”。李伯荣弹得一手好琵琶,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说,烧菜就像练字,一定要把心放进去,才能形神兼备;美食如美乐,美乐入耳难忘,美食入嘴生香。 “徽班进京有了京戏,徽商入沪有了本帮菜。”李伯荣说,“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特点,跟徽菜相近,但伊还有苏浙等地的风味。1843年上海开埠后,十六帮别闹申城,上海本地菜汲取各家之长,形成了甜咸适宜、浓淡兼长、清醇和美的独特风味,被称为本帮菜。”据《新民晚报》 本帮名菜 八宝鸭、扣三丝、油爆虾、虾子大乌参、八宝辣酱、草头圈子、红烧鮰鱼。 实录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庭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徽州古法榨取菜籽油 5月,徽州的油菜籽成熟,它是当地食用油的制作原料。农民们的忙碌可以保证自家厨房一整年出产美味。 中式烹饪,油是锅具和食物之间的媒介,热力作用产生出奇妙而丰富的烹饪方式。植物油脂比动物油脂更容易获得,而且健康,这个秘密的发现使人类的烹饪史前进了一大步。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美景。清明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油坊主程亚忠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在这一天祭拜祖先。 清晨,春雨的湿气渐渐蒸发,接下来会是连续的晴天,这是收割菜籽的最好时机。5天充足的阳光使荚壳干燥变脆,脱粒变得轻而易举。 菜籽的植物生涯已经结束,接下来它要开始一段奇幻的旅行。 只有在收菜籽的时候,程亚忠才会变得严苛起来。30年的经验,练就一双火眼,色泽黝黑发亮,颗粒圆润饱满,不掺任何杂质,尤其干燥度,程亚忠必须把关。水分含量小于1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村的菜籽安全储藏一整年。 6月,油坊开榨。榨油工来自附近的村庄,工作期间每天的午餐由老板娘负责。 炒籽是第一步。高温破坏菜籽的细胞结构,降低蛋白质对油脂的吸附力,使油脂分离变得容易。随着菜籽爆裂的响声,香味开始渐渐弥漫整个村庄。 菜籽油有独特的刺激性气味,有些人闻不惯,徽州人却甘之若饴。徽州臭豆腐,用菜籽油煎,才能产生闻有微臭,入口异香的奇特效果。 制坯暗藏玄机。磨碎的菜籽蒸汽熏蒸,水分和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坯饼压得是否厚薄均匀,直接影响出油率。菜籽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有利健康,媲美昂贵的橄榄油。不过,菜籽油也有先天不足,烹饪过程中油烟大是其中之一。今天,通过科学的精炼手段,油的烟点大大提高,加上品种改良,可以进一步降低非健康物质的含量。 对于靠菜籽油生活的徽州人来说,一切都是从榨取第一滴油开始的。木榨菜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重达100公斤的撞锤,敲打木楔子,对榨膛中的坯饼施加巨大的压力。依靠这种物理压,迫使油脂渗出。反复榨打,持续3个小时,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这也许是对祖先智慧最好的继承。 菜籽油在中国有千年的历史,使用广度上贯穿长江流域,给各菜系的厨师创造施展技艺的舞台。 红油的烹制必须使用菜籽油,秘诀掌握在四川人手中。煸炒使辣椒出水,渗出香味。捣碎,以便与菜籽油充分接触。油温是关键,过低滗不出辣椒的香味,稍高又容易焦糊,中式厨房不依赖温度计,全凭厨师的手感和经验精准控制,辣味素和红色素完全析出,需要静置一整天。一缸精彩的红油,几乎就是川菜的灵魂。色泽红艳,辣味醇厚,香气袭人,菜籽油在四川人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马喜春 据央视节目实录 记者 林华奇 整理 下转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