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警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车流中,那最忙碌的身影

  民警王勤守在学校门前,为孩子们的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连续3小时,民警汪银君的手势依然精准。
  民警乐剑峰紧盯着监控画面,关注交通动态。

  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每天,你都能在大街小巷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或伫立在十字路口,在穿梭的车流中指挥交通,或跨在摩托车上匆匆赶往事故发生地。就像这个城市不曾有停下的一刻。他们同样是24小时不停转的“陀螺”,每日每夜守护着每一个“在路上”的人。“警营24小时”系列之二,带您走进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海曙大队,感受一线交通警察的酸甜苦辣。

  一天的忙碌从校门口开始

  4月22日上午7点20分,镇明中心小学门前。蒙蒙细雨中,海曙交警大队民警王勤打着手势,引导车流。

  短短2分钟内,十多辆轿车将孩子送来。王勤引导这些车辆在规定区域停车、下客,快速驶离,尽量将路面拥堵减到最小。

  “上学日每天早上7点15分到8点30分,在家长送孩子到学校的高峰时段,交警和我们护苗队都会在这里引导交通,保障孩子安全通行。”护苗队成员何女士告诉记者,“大多数时候,交警7点不到就到了。”

  这时,一队孩子要过马路,雨天路滑,王勤给路口车辆打起了停车手势,领着孩子们过了马路。

  “有交警和护苗队在这里,我们放心多了。”一位家长说。

  据了解,护苗队由交警、学校和家长三方共同组成,每天6人一组,负责从家长的车子上接过孩子护送进校门,家长能及时将车驶离。这一举措,破解了上下学时段校门口交通“打死结”的难题。

  校门口一侧还用隔离栏围出了一条长约百米、宽约两米的“护苗绿色通道”。这是海曙交警为孩子们开辟的上下学专用通道。

  “以前学生怎么上学,放学了怎么回家,家长如何接送等问题是学校的一块心病,现在有了护苗队和绿色通道,问题都解决了。”镇明中心小学马校长说,“海曙交警的创新管理效果很好。”

  “孩子的安全最重要。”王勤告诉记者,“我们是根据车流量来调整执勤时间的。雨天车辆行驶慢,所以执勤后延半小时,直到9点早高峰结束后才能撤岗。”

  “手工潮汐车道”提升通行效率

  上午7点40分,早高峰已来临。柳汀街妇儿医院前,民警汪银君站在路口有条不紊地指挥交通。车流快速从他身边穿过,尽管雨天路况不佳,但整体通行情况还算顺畅。

  记者看到,由东往西方向紧邻中央护栏的一个车道已被临时“征用”,变成了由西往东通行的车道。鲜明的黄线令这条车道显得与众不同,特制的警示锥筒在上面排列得相当整齐,护栏处设置的标识牌以及地面上都有醒目的文字提示:工作日7∶00~9∶00可变车道。

  记者了解到,这些潮汐车道两旁的移动隔离栏、警示锥等都是民警徒手搬的,每段移动隔离栏重达100多公斤,需要3名民警才能搬动,而准备工作必须在7点15分潮汐车道启动前全部完成。

  “移动隔离栏每次要搬20多段,要一直从执勤点搬到马园路口。每次搬完都累得直不起腰。”海曙交警大队四中队副指导员余斌告诉记者。

  “以前早高峰时,这段路堵车很严重,车辆要排到几里外的联丰红楼。”一位路过的司机告诉记者,“现在情况好了很多,即使像今天这样的下雨天,车辆也只排到柳汀立交桥,而且很快就能通过。”

  一直到9点30分,汪银君和协警一起将妇儿医院门口用于分隔对向车道的可移动式隔离栏移回原位,才算完成任务,从执勤岗上撤了下来。

  汪银君说,自去年10月底在这里试行“潮汐车道”以来,大队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升级措施”,比如这个隔离栏,当初为了方便机动车逆行借道,妇儿医院门口的隔离栏在早高峰期间被临时拆除,后来出现行人从这里横穿马路的情况,十分危险,我们及时进行调整,采用了可移动的软隔离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据统计,“潮汐路”实行以来,平均每个早高峰能够多通过600多辆车,同样是在路口一站几小时,汪银君笑着说,看着等候通过的队伍越来越短,车辆刷刷刷地经过,腰酸背痛都好了许多。

  多种路面状况能够“远程处置”

  上午10点25分,记者来到海曙交警大队交通指挥中心。值班民警乐剑峰和同事正紧盯大屏幕,时刻关注交通状况。

  “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对南站周边、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乐剑峰说,“一些事故纠纷被摄像头拍下来了,处理的时候清晰明了,有理有据。”

  同时,现代化的指挥监控平台,在处理居民求助时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乐剑峰记得很清楚,去年8月,一名临产孕妇,由于家离医院较远,指挥中心接到求助后,专门为她开启了绿色通道,令她在最短时间内赶到了医院。

  “指挥中心平均每天接警五六百起,其中事故150起左右,而值班民警只有7人,忙得像打仗一样,有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乐剑峰说。此外,他们还要通过观察摸清规律,根据车流量变化及时调整交通信号,保持道路畅通。

  就在这时,监控画面显示,甬水桥路某断头路口,两辆外地牌照的汽车堵在了尹江岸三村社区的门口,影响了居民正常出行。乐剑峰不敢怠慢,赶紧联系车主。然而,车主在外地,第二天才能回来。

  “跟社区物业联系,得到他们授权后,将车辆及时拖离……”乐剑峰通过对讲机,跟路面执勤民警交流着处置措施。

  刚处理完毕,指挥中心又接到报警,有两辆车在环城西路发生了刮擦。经确认,这是一起责任明确的轻微事故,指挥中心立即向当事人发送了电子鉴证卡。乐剑峰通过电话指导当事人填写鉴证卡、拍照留证,然后让她们约好时间,到理赔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乐剑峰说,“有了电子鉴证卡,对责任明确的事故做到了快处快撤,提高了处理效率。”

  话音未落,又有报警电话响起……

  “一站式”服务让事故调解更高效

  上午11点40分,海曙交警大队事故调解服务中心大厅内人头攒动,民警们正对前来处理事故的事主进行调解,整个过程秩序井然。

  大厅墙上醒目位置悬挂了一张“导办流程图”,不时有几个市民驻足观看。民警曹立荣正在调解当天的第6起纠纷:一起两车相撞事故。午餐时间早已过去,曹立荣和他的同事们还在忙碌着。

  “错过饭点是常事。”曹立荣说,“我们多花时间和心思,群众就能少些奔走。”

  刚办完理赔手续的出租车司机陈师傅告诉记者,以前办理赔手续,得在交警、法院、保险公司各个单位来回跑,整个程序走下来,至少得花半个月。现在方便了,几天就能全部搞定。

  “这是因为大队建立了交通事故纠纷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保险理赔服务和法律援助‘五位一体’的综合调处服务机制。”民警胡光灵说。自2004年起,海曙交警大队与区法院、区司法局等单位合作,陆续设立了交通法庭、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并在2014年1月设立了法律援助站,最终实现了事故纠纷“一站式”服务。

  “今年以来,服务中心已成功调解事故纠纷65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胡光灵说,“调解成功的事故纠纷中未出现反悔申诉情况,调解协议履行率达100%。”

  记者 张贻富 通讯员 苏文清 石奇峰/文 记者 王鹏/摄

  下转18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