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办合作推出的“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首站来到北京,这里是中国大运河的起点。 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他对保护中国大运河颇有见解,更对本次全媒体行动高度评价,并欣然提笔题词。记者 李臻 文/摄 吕舟 他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历史教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参加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保护设计各方面的工作,作为ICOMOS专家进行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审查等工作。曾主持完成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重点项目云阳张桓侯庙搬迁保护规划、布达拉宫雪城保护规划等。 中国大运河申遗大手笔 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近年来我国同时实施的两项重大文化工程,今年6月将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两者能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从南到北连接贯通了中国,而丝绸之路从东到西连接了欧、亚、非等洲,这样的两件大事同时在进行,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吕舟评价说,原来的世界文化遗产都只是“点”、顶多是“面”上的申报,比如哈尼梯田、西湖,关注的都是局部性问题。“但这次是多个省共同进行,这是前所未有的,难度极大。” “我认为,大运河的价值比丝路更大。中国大运河共有3000多公里,目前申报范围是1000多公里,大运河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了其他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吕舟表示。 为建设精神家园提供机遇 吕舟认为,大运河架起了南北沟通的桥梁,“很多文化传播就是沿着大运河进行的,南方人的精致生活、北方强大的政治影响力,都是沿着运河在文化交融着、碰撞着,又共同发展着。” 中国大运河到了当代,它的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推进,保护大运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也越来越变成了社会行为,而不是原先的专家或政府行为。吕舟说:“我希望保护大运河能真正成为大众行为,大运河能串起这么多地方,这么多人一起来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也变成了一个好机遇。” “申报结果并不重要,保护发展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吕舟说,“大运河申遗涉及了很多政府部门,比如交通、水利、环保等等,在申遗过程中,最起码这在政府层面对文化意识有了提高。” 吕舟介绍说,从世界范围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最终都是多赢的局面。 吕舟认为,中国大运河的价值还不能涵盖浙东运河,它可以归类为活态遗产的范畴。他建议:“可以利用中国大运河申遗这件事,重新认识浙东运河的价值,可以让它更为丰富,也可以为当地人民提供全新机遇。” 利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很可悲 说起目前国内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利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吕舟很尖锐地指出:“地方政府固然有经济增速压力,但把什么都要变成经济效益,而且一个地方的生活完全被旅游、被钱所主导,这是可悲的事情。” “比如,本来当地人是希望以文化遗产建设美好家园,但是这种旅游模式反而让这些原住民失去了家园,这是非常不好的。”吕舟说,“世界文化遗产就是要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他介绍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必须符合三大条件:该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保护状况能确保长期保护,“如果把原住民都迁走,全部商业化后,那么真实性就失去了。” 吕舟很遗憾地指出,目前国内尚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将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很好地平衡起来,他指出:“国外的历史古城也有很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当地人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甚至有些遗产根本不欢迎游人,他们担心游人会破坏了原有的生活宁静。” 昨日起,在接下去的2个月多里,商报记者将由北往南,沿着中国大运河27个申遗城市,开展联合采访和公益宣传活动。 记者将把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读者共享。同时,采访团也将在沿途城市展现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宁波的风采,宣传宁波城市精神。 欢迎读者朋友加入新浪微博@东南商报或东南商报微信,更多鲜活新闻等着您,更多精彩等待您的共同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