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警界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车流中,那最忙碌的身影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民警郑开悦最关心的是在事故中受伤的市民。
  查酒驾,民警周光磊一直要忙到深夜两三点。
  一大早,民警王宾原就来到责任岗位上指挥交通。
  民警励鑫最大的愿望是巡逻时无罚单可开。
  民警王新富指挥拖离“僵尸车”。

  上接15版

  “开罚单”

  不是最终目的

  除了早晚要“站高峰”,目前海曙交警大队路面交警实行全警接处警,也就是每当有事故发生,离得最近的路面交警要及时赶到事故现场进行处理。路面交警还承担着巡逻、整治电动车违法、汽车违停等工作职责。

  中午12点半,三中队民警励鑫骑着摩托车来到了鼓楼步行街,检查周边道路上的车辆是否有违停妨碍交通。

  改造后的呼童街上,西侧设有专门的港湾式停车位,供车辆临时停放,而东侧道路不许停车。励鑫停好摩托车,沿着呼童街由南往北步行过去,发现马路上有3辆轿车违停。他停留了一会儿,不见有司机前来,便拿出照相机拍照取证,然后用移动警务通一一开具罚单,夹在违停车辆前挡风玻璃的雨刮器下。

  到了永寿街口,励鑫又看到2辆车在路上违停。他还是在现场等候了一会儿,见没有车主出现,再次开出了罚单。

  “之所以等一下,是因为这里饭店和小吃店较多,很多车主只是临时停放买小吃去了。”励鑫说。

  他告诉记者,这一带处于老城区,道路多为狭长通道,加上人流量大,对违停车辆的抄牌已经是常态化管理了,每天一有空就过来转一圈,以前在呼童街、府桥街上违停车辆很多,马路两边都停满了车,一天抄牌下来就有几十张罚单,现在情况好多了,每天不到10张。

  “开罚单不是最终目的,车主能自觉形成依法停车的良好习惯,对城市道路交通有百利无一害。”励鑫说。

  拖走小区“僵尸车”

  下午2点30分,社区中队民警王新富已经在西门街道文化社区忙开了。他受社区居委会委托,要将一辆运输货物的“僵尸车”拖离。

  “僵尸车”边上有多辆社区居民的轿车,王新富一边指挥工作人员做好拖车准备,一边联系其他车辆的车主,请他们暂时开走自己的爱车。“虽然拖车时一般不会碰到,就是为了以防万一。”王新富说。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出现在所有人面前:由于这是一辆运输车,体积较大,在小区长时间停放后,方向盘和离合器已经失灵,车辆底盘转动轴上的螺丝已经锈住,无法转动了。

  转动轴无法工作,车就不会动,拖离工作一时陷入了困难,王新富额头上渗出了汗水。西门街道文化社区党支部书记孟建红也焦急地等在一旁,她告诉记者,这辆“僵尸车”是前一天群众反映的,打给海曙交警大队后,第二天民警就过来了。

  “民警还给社区居民发了许多联系卡,每个社区都有一位民警负责。”孟建红说,“由于我们社区这边有邮政大厦,不管白天晚上,车都非常多。现在小区遇到堵车,打交警电话,马上就能得到处理,非常方便。”

  “这车都锈成渣渣了,动都动不了,还是算了吧。”忙活了近两个半小时,拖车工作没有进展,一名技术人员打起了退堂鼓。

  “不行!一定要把它拖走,不然影响社区居民出行。”王新富一边鼓励工作人员,一边不断思考着解决办法。一直忙到了傍晚5点20分,制动轴上最后一颗螺丝才被拧掉,终于可以拖动了。王新富跟拖车师傅交代接下来的工作后,匆匆赶往自己的责任岗参与晚高峰。

  晚高峰,痛并快乐着

  下午4点,晚高峰还没开始,二中队中队长屠志龙提前来到灵桥路琴桥西路口做准备。

  他告诉记者,自从灵桥和江厦桥实行单双号通行以后,连接海曙和江东的琴桥就成了通行的主力。

  没过多久,从灵桥路两侧和大沙泥街来的车辆就渐渐向这个路口汇聚,特别是从灵桥路北侧左转弯上琴桥的车流更是集中,渐渐排起了长队。不过,这个路口设有一个可变车道,在早晚高峰时只允许左转弯车辆通行,从而让左转弯车道增加到3个车道,极大地加快了车辆通行速度。

  屠志龙站在路口指挥疏导交通,几乎没有停歇,嘴里的哨子嘹亮,双手不停挥舞指挥疏导车辆。记者在路边站了一个小时,双腿快要麻木了,屠志龙却依然精神抖擞。

  直到晚上6点多,天色暗下来,这个路口的交通才渐渐变得轻松。

  “今天还算早,遇到雨雪天气或者节假日来临,起码要忙到晚上7点多收工,迟的时候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撤离路口。”屠志龙告诉记者,特别是交通最为繁忙的节假日前夕,他们往往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这完全得靠精神和毅力才能支撑下来。

  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毅力?屠志龙坦言,其实就是脑子里光想着疏导交通,不要出现路堵。“当人全神贯注的时候,站得久了也就习惯了,最难受的反而是撤岗以后,腰酸背痛、腿如灌铅,坐下来感到一阵虚脱,再站起来那就能飘了。”屠志龙风趣地形容那种境界为“腾云驾雾”,但其实,几乎每个“趴”在路面上的交警都在“苦中作乐”,他们许多人有腰椎间盘突出、沙眼、高血压和各种结石等职业病。

  “革新精神”一直在路上

  晚上10点20分,事故五中队民警郑开悦刚处警完回到单位,但他没有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坐在车上,随时准备下一次外出处警。

  “我们的原则是保证10分钟内赶到事故现场。”郑开悦说,“中队一天平均要接四五十个警,所以我们一般都待在车上,这样能够保证在第一时间出发。”

  10点22分,对讲机传来消息:联丰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有两辆车发生追尾事故。

  6分钟后,当郑开悦和同事赶到现场时,两位事主已经自行调解完毕,离开了现场。

  “在指挥中心的电话指导下,一些责任明确的事故,事主可以自行调解,在24小时内到就近的理赔中心处理。”回去的路上,郑开悦说,“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电子鉴证卡,是吴革新生前推出的,已经运行了3年多。”

  在海曙交警大队,记者总能听到民警讲起吴革新。吴革新生前是海曙交警大队事故中队中队长,从警19年来,他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始终奋战在道路交通管理第一线,深受同事敬佩、群众喜爱,而在去年7月19日,吴革新因积劳成疾,在训练中突然倒地,因公牺牲。

  吴革新虽已逝去,但他给海曙交警大队和社会留下了很多精神以及物质上的财富。郑开悦告诉记者,吴革新参与的另一项创新———远程事故处理系统,在他去世后不断进行完善,目前正在试运行,不久还将在更大范围推广。

  而吴革新对待工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对待群众满腔热情、一心为民的情怀,在大队民警之间传承着。交警的工作时时刻刻在路上,而陪伴他们的是永不消逝的“革新精神”。

  晚上10点40分,郑开悦再次接到处警任务:西河街85号发生汽车与电动自行车相撞事故,有人受伤。

  10点46分,郑开悦赶到事故现场,一面安排医务人员救助在此次事故中受伤的大妈,一面了解案情。

  经仔细查证,郑开悦了解到,当时大妈骑着电动车从小区巷子里出外,为避让停在小区巷口的轿车,与路上迎面而来的出租车发生了碰撞。

  郑开悦记录下案情,并请出租车司机和大妈一起去医院,随后,对把车停在巷口的车主进行了批评教育。

  事故处理完毕,已是10点59分,而这时,郑开悦的对讲机再次响了起来……

  记者 张贻富 通讯员 苏文清 石奇峰/文 记者 王鹏/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