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闻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丁乙卯

不俗即仙骨

他是宁波书法教育之父,今年5月20日是他百岁诞辰

  上世纪40年代,宁波东门口。华盛顿钟表店揭牌仪式前,人头攒动。

  红盖头掀开,人声鼎沸:“华盛顿钟表店”那几个字,笔力遒劲,气势雄魄,颇具北魏龙门意蕴,题字的人名不见经传,却从那一刻起,成为书界瞩目的新星。

  题字人就是丁乙卯。

  他19岁时,便已凭借一手好字,鬻书为生。22岁时,他离开家乡宁波,在上海开设“丁氏书法馆”。后归故里,设馆授徒,桃李盈门。曾任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陈启元,现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李兴祥,宁波市女书法家协会主席周芳……这些现今宁波书法界响当当的人物,都曾拜师在丁老门下。

  这位已离世14年的老人,一生为人低调,有关他的生平著述,鲜有问世。今年5月20日,是他的百岁诞辰,他的诸多门生相约齐聚奉化曹王庙,为他祭奠。

  那些随风而逝的往事,在他的朋友和学生的口中,零散地补缀成一段岁月佳话。

  记者 陈也喆/文 记者 王鹏/翻拍

  ■人物名片

  丁乙卯(1915.5~2000.11),浙江宁波人,名逸,又名和寿,字乙卯。一生学书涉猎广泛,碑帖兼取,于真、草、篆、隶、行无不深研。他的传略和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墨宝集》(日本)、《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楹联墨迹选》、《当代书法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和专著。199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书擅印。

  1、砖石当纸,浑水当墨

  上世纪30年代,“北有票号,南有钱庄”,宁波商贾云集,钱庄行业亦繁华鼎盛。鼓楼有个仁和钱庄。钱庄里头,有个身穿长衫的账房先生,名叫胡锐新。

  有一天,店里来了位乡下少年,着对襟布衫,肩上斜背一个老旧的布包。14岁的他,看上去身材细长,清爽精神。

  他叫丁乙卯,老家在鄞州钟公庙,是到仁和钱庄来做学徒的。老底子宁波人很注重学生意,学生意就是学手艺,当学徒。

  丁乙卯一见到胡锐新,便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算是拜过师了。

  说是做学徒,其实样样都要做。自从进了仁和钱庄,丁乙卯起早落夜,勤勤恳恳。早上倒痰盂、洗马桶、扫地、揩桌子,夜里上排门、落门闩。还帮着老板抱小孩,打打下手。难怪老人家常说,这碗饭吃过,做人的道理就明白了。

  胡锐新看这孩子为人和气,长得也福相,小名“和寿”叫起来朗朗上口。于是,便“和寿”、“和寿”地叫开了。

  和寿跟别的学徒有点不一样。他每天早上,用毛笔蘸着水,在质地粗粝的石板砖头上写字,刮风下雨,雷打不动,似乎已成为一种侵入骨髓的习惯。

  “和寿,每天写字做什么?难道还要靠写字吃饭?”胡锐新每每看到丁乙卯煞有其事地将砖石当宣纸,将浑水当墨汁,泼墨挥毫时,总会忍俊不禁地调侃他。

  谁曾料到,这位少年日后果真靠写字吃饭,不仅鬻书为生,还广结墨缘,独抒性灵。

  这段故事是今年81岁的胡永在老先生讲述的,他的父亲就是丁乙卯的师傅胡锐新。胡永在比丁乙卯小18岁,却被丁乙卯称呼为“永在我兄”。

  丁乙卯当学徒的时候,胡永在还没出生,丁乙卯走后,胡锐新经常跟儿子说起这个特别的学徒。

  胡永在回忆,他和丁乙卯第一次相遇是在1981年。那天,丁乙卯远远看到胡永在,就上前打招呼:“你是胡锐新的儿子吧,长得跟你父亲年轻时一模一样。你家以前住在青石街那边,老房子上面有很大一块匾……”

  昔日的少年已然两鬓斑白,却依然未曾忘记年少记忆中的街巷里弄,小桥流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