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范强指导病人进行康复锻炼。 孙 波 摄 |
 |
应惠珠在与患者谈心。 |
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颁布一周年。值此新法颁布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位于奉化城北的宁波安康医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烂泥地里建起的特殊医院 一楼,长长的走廊,窗明几净。走廊两侧的门框上分别挂着健身室、阅读室、舞蹈室、手工室、乒乓室的牌子。 从表面上看,跟很多社区配备的居民活动中心没什么差别。 健身室和阅读室里,有穿着蓝白条纹衣服的人在跑步或看书;舞蹈室里,有几个人在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的看护下,跟着电视里播放的视频,学跳时下流行的广场舞。 除了电视的声音,整个走廊很安静,几乎没人说话。对于记者的出现,他们大多只是扭头盯着看,眼神中有几分好奇;也有胆子稍大些的,背着手,慢慢靠近,看两眼,走开,又慢慢靠近。 与这种安静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走廊外的高墙,窗户上的铁栅栏,每个走廊口只有刷卡才允许打开的铁门。 这里是市公安局下属的安康医院,1974年建立,1976年正式开始收治病人,目前是我市唯一一家收治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强制医疗对象的特殊机构。 安康医院原精神病一区主任朱建林自1981年从部队转业后就在这里工作,见证了其这些年的变化。 “当时这里叫‘精神病人教养所’,就两幢两层楼的病房,外加两个小院子,院子里还是烂泥地,一道大铁门将里外两个世界隔开。” “整座锦屏山上,只有我们一家单位,从院子里望出去,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不远处就是当时奉化的刑场,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墓地。” “我刚来那会儿,全所有3个病房,每个病房仅配备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要看管30~40名病人。” “不同于现在,那时更多强调‘管得牢’,不要让这些精神障碍患者出去就好。” 发展至今,崭新的精神病住院和医技大楼拔地而起。记者在患者宿舍看到,所有物品都被收拾得妥帖整齐,整个房间一尘不染,让人感觉整洁而舒心。 “患者的自理能力有限,他们的房间都是由工作人员来收拾的。”安康医院办公室主任应惠珠说,按规定,患者每天早上6点起床,工作人员必须在此之前到岗,并给每间宿舍做好清洁工作。” 目前,安康医院共有四个病区,其中还专门设有一个女病区,可同时收治患者300余名。每个病区配备有四名医生和六名护士,24小时值班。 更重要的是,每个患者都有单独的档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类型和程度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活动计划。哪怕患者出院了,医生也会对其进行跟踪治疗。 挨打是医生的基本功 据了解,安康医院目前共有民警30人,加上医护人员和职工,共56人,只占284名住院患者的五分之一左右。 “因为人手有限,每个民警都是业务、管理双肩挑。除此之外,每人每周至少要值一天班,每班24小时。就连院长也要承担一部分的查房工作。”应惠珠说。 辛苦,还不是摆在安康医院医生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收治入院的患者有284人,其中,杀人、放火等危害社会安全的患者占总数的70%以上。 一件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副院长王久树正在查房,刚走到院子里,一名患者从烂泥地上捡起一块石头,闷声不响走到王久树身后,狠狠地拍在了他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 这一拍,直接把王久树拍成了脑震荡。 打扫卫生时,整理衣被时,甚至交流谈心时,来自患者的袭击总是防不胜防。 有一次,一名患者发病,一心想往外闯,三名医护人员上前阻拦,都被打得头皮“开花”,有一名工作人员还被他一个“过肩摔”,摔断了锁骨,就连三名上前帮忙的患者也都受了伤。 等朱建林一路飞奔到病区时,走廊的墙上随处可见血迹。 “几乎每个在这里工作的民警和医务人员都曾被病人打过,最少的也有五六次。”安康医院医务科主任范强说。 他是1999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康医院工作的。刚来那会儿,因为经常被患者打,这个山东汉子只能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 回想起这段往事,范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早就习惯了,谁让我们的口号是‘打不还手’呢。” “打不还手”背后的委屈无需赘言。若是在普通医院,医生挨了病人的打,至少还能说个理,可在这里,挨了打,只能把泪水往肚子里咽。 “因为患者当时处于发病状态,他的行为不受控制。”范强说,很多患者等清醒之后,都会跑来跟医生道歉,“说自己不是故意的,是因为觉得有人要害自己才动手的。” 这些年,来来去去的医护人员很多,有的大学毕业生干了两三年,实在受不了这份工作的枯燥,走了;有的协辅警,进来后发现和想象中的医院不一样,干了两三天,不辞而别。 医术精湛的专业队伍 除收治病人外,安康医院的医生也会为那些患有轻微精神障碍的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宁海的一个高中女学生患有抑郁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母慕名带着女儿找到医院的柳昌杰医生进行心理咨询,经过治疗,女生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观,学习成绩也快速上升,并顺利考进大学。 “以前,对精神患者以管理为目的,现在我们以帮助患者康复为目的。”范强说,“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后,对患者的治疗要求更加规范,也成为我们医院发展的新契机。” 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安康医院已经拥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医疗队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护师5名,主治医师20名。 自开院以来,安康医院已治疗精神病患者10万余人次,治愈或基本治愈出院病人5800余人,其中七成以上出院病人病情稳定,可以参加劳动。 在日常治疗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在理论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异常丰硕的成果。 汪志良、范强、王明龙等一批业务骨干均被评为了省、市医师协会精神分会优秀医师。 截至目前,全院医师已在《中华医学》等国家、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走出了一条由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科学化管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汪志良还根据在强制医疗所从医30余年的经验,将自己撰写的38篇论文,编纂成《精神医学研究荟萃》一书,开了公安机关强制医疗所(安康医院)精神科医师出书之先河。 精神病人也要“打假” “出去不容易,想要进来也很难。”安康医院司法鉴定所主任汪志良说,近年来,所里承担了全市92%以上的精神病司法鉴定。 总有些犯罪嫌疑人试图通过诈病的方式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2000年,犯罪嫌疑人林某因诈骗罪被判入狱3年,企图通过装疯卖傻来逃避刑罚。 在被送到安康医院司法鉴定所之前,已经有两家鉴定机构给出了林某的确患有精神分裂症,无服刑能力的鉴定报告。 由汪志良等组成的专家组经过智力测试、阅读调查、问答测试,留意到林某尽管表现出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和真正的患者又有细微的区别。 本着负责的态度,专家组决定延长考察时间,同时还派人去林某的老家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林某此前曾特意去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了解过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在调查人员给出的证据面前,林某只好承认自己诈病的行为。 据了解,鉴定所现在每年要受理精神病司法、病残鉴定500余例,准确率达到100%。 一辈子的坚守 有老员工说,王久树当年挨打后,原本有机会调到上海去,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会离开,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工作了大半辈子,朱建林也将在明年正式退休;而15年,范强也从一个会哭鼻子的年轻人“锻造”成所里的业务骨干。 工作那么辛苦,又要承受那么多委屈,不少人因此萌生过退意,是什么支撑他们一路坚持? “至今我都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范强曾医治过一个患者,出院后,他的家人每年都会带着自家种的农产品来看望范强,至今已有10年。 去年5月23日,精神分裂症患者周某突然发作,趁医护人员不注意,一拳打碎了监护室的玻璃,手持一根15厘米长的玻璃锥,疯狂地往外冲,还试图袭击医护人员,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尽管周某最终被控制住了,但他的情绪仍然十分暴躁,不肯吃饭,也不肯睡觉。 “不吃饭就没法用药,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朱建林说,处于发病期的患者,往往幻想有人要害他,甚至怀疑医生在饭菜里下毒,“没办法,医生只能一勺一勺喂他吃”。 这是患者最难控制的阶段,也是医生最容易被打的时候。有时,喂饭喂到一半,患者就会把手里的水杯直接泼向医生,全然不顾里面可能是滚烫的开水。 朱建林说,差不多花了一个星期,周某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经过治疗,如今他恢复的情况相当不错。 五年前,小文患上精神分裂症,流落到奉化莼湖时,被民警转送到安康医院。 在了解到小文的家庭十分困难,医疗费没有着落后,负责治疗他的柳昌杰医生主动联系民政部门为他落实了医疗费,还为他办好了低保。 得知此事后,小文全家人专程到医院登门感谢。目前,小文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可以出院与父母团聚,参加简单劳动了。 或许只有医生才能真正体会,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回归正常生活,给家属带来的那份失而复得的惊喜。 记 者 石承承 通讯员 苏文清 张 莉 刘雪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