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青春 看这群甬城警界新锐

  从左至右为:孙秋立、褚有波、陈绿草、贺豪杰、王长治、李丙庆

  褚有波:巡特警中小“蓝鲨”

  ■人物档案

  1989年出生,2012年9月入警,现在是宁波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蓝鲨”突击队的成员。

  2012年参加浙江省巡特警系统比武,获团体第二名;2013年参加华东地区苏浙皖沪警务协作区比武,获战术冲房第一名,团体第一名。

  工作中的他:

  褚有波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通过特招考核进入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原本他有机会成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可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公安事业。

  “希望给自己一点挑战。”褚有波说。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特警,没有两三年的训练,难成气候。

  在过去一年半的训练中,给褚有波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枪械训练。为了练习持枪的稳定性,教官会在枪管上吊砖块,褚有波能坚持三四分钟,一般人不到一分钟就会手抖。因为年轻、身体素质好,再加上刻苦训练的锻造,褚有波被选拔进入了宁波巡特警赫赫有名的“蓝鲨”突击队。

  “蓝鲨”的队员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是精锐中的精锐,因为选拔程序严格,能进入这支队伍的个个身怀绝技,封控、突击、狙击、排爆、技术保障等岗位“牛人”云集。

  褚有波很快崭露头角,2013年参加华东地区苏浙皖沪警务协作区比武时,得益于与队友天衣无缝的配合,他们获得了战术冲房第一名以及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特警冲房战术涵盖了各种小组战术技巧,反映了特警队员的综合表现。在处理各种紧急情况时,“冲房”突击行动往往不可或缺,从计划制定、演练、行动、搜查等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特警队员的实战水平。

  不论是赛场上,还是真实的“战场”上,褚有波总是不怕累不怕苦,敢打敢拼。去年“菲特”台风来袭,褚有波被派往余姚抗灾一线,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自己的累、苦,完全顾不上,只希望能多帮助受灾群众一些。”

  去年11月,褚有波第一次出任务。尽管是跟在老队员后面,在车上足足等了三四个小时,才等到“行动”的指令,还是难掩其中的激动和兴奋。

  平日里,褚有波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训练上,等待的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那一刻。

  生活中的他:

  在褚有波自己写的履历表中,有一长串的羽毛球、篮球冠军,有的是公安系统的,有的是市直机关的。

  工作之余,运动是他最大的爱好,“最珍惜艰苦训练之余放松的打球时光。”

  平时说话斯斯文文,可一谈到运动,他立马变得神采飞扬起来。

  被训练和运动占据的生活,只留下很少一部分给家人。“上次什么时候去亲戚家串门?已经不记得了。”

  他眼中的警察:

  入警之前,觉得警察就是破案的。成为特警之后,虽然接触的案子不多,但通常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会需要特警出动,感觉还是很自豪的。

  李丙庆:这个刑警不太冷

  ■人物档案

  1981年出生,2005年入警。2008年5月起至今,都在宁波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工作。

  工作10年,获得过不少嘉奖。2010年~2013年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3年被评为刑事案件破案能手;2014年荣获个人三等功。

  工作中的他:

  2013年4月,李丙庆从刑侦支队六大队调到五大队,从一名刑事技术人员变身为一名刑事侦查人员。

  五大队主要负责系列性侵财案件的侦破。今年以来,破获的案件包括被很多媒体报道的城区特大系列性盗销电动车案,城区特大系列性扒窃、盗窃车内物品案。

  发挥视频监控的作用,查清犯罪嫌疑人的来路去踪,是这两起大案能够圆满收网的关键。

  李丙庆干的恰恰就是视频侦查的活儿。

  说起视频侦查,大家多少有些耳闻:盯着电脑屏幕,一看就是十几个小时。

  对李丙庆来说,这只是小儿科。今年1月,他和同事为了找到一名犯罪嫌疑人的踪迹,连续5天,从早上上班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一直对着电脑。

  李丙庆和同事现在在做的一项工作,很受基层民警欢迎,就是“人像比对”,将视频中的人像和数据库进行比较,有助于在最短时间内锁定犯罪嫌疑人。

  不同于美剧中经常看到的自动比对,李丙庆说,目前的比对系统仍处于试用阶段,实际破案中采取的还是人工比对。

  他之前处理过的一起案件,确认一名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起码得和1万多名前科人员进行比对,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生活中的他:

  有一次,李丙庆参加朋友组织的东钱湖集体亲子活动。活动还没结束,电话响了:有命案发生。李丙庆只能立马回单位,赶赴现场。

  “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召回”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常态。或许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和身边那些“85后”的同事相比,他表现得更为成熟、稳重。

  为数不多的能正常下班的日子,李丙庆大多用来陪4岁的孩子。工作的特殊性,使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缺席”。

  他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下班回家,看到女儿在阳台上冲自己挥手,叫一声“爸爸”。语气中不经意流出的柔情,跟他谈到工作的冷静,截然不同。

  至于自己的生活,早已无暇顾及。最好的时光,就是等晚上孩子入睡后,到自家小区附近的江边散散步。

  他眼中的警察:

  工作强度大,警力不足。

  陈绿草:乐天派“警花”的专业精神

  ■人物档案

  1989年出生,2011年入警,先后在巡逻、交通、派出所等多个岗位锻炼学习,目前在市公安局研究室从事文字工作。

  工作中的她:

  陈绿草的名字,对经常关注报道的人来说并不陌生。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台风“菲特”来袭,全体民警被要求中断休假,返回工作岗位待命。接到指令时,陈绿草还在奉化裘村老家。当时外面已经是暴雨如注,路基被淹,村庄变成了泽国。

  为了能及时赶到单位,她涉水步行10多公里,才搭上了返城的公交车。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民警,陈绿草不像其他民警那样在一线破获一起又一起案子,这与她原先对警察工作的设想有点不大一样。尤其是看到身边一些朋友频繁的跳槽、换岗,她也曾认真思考过自己未来的发展。

  “不过,不管从事什么岗位,都需要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要将职业当事业来对待。”陈绿草说。

  从事文字工作,虽然不需要像其他一线岗位冲锋陷阵,但其中所必须的耐力和毅力以及付出的心血是相同的。陈绿草虽然跟许多年轻姑娘一样充满朝气,但她在工作中往往能展现许多女孩子不具备的优点,特别能吃苦,特别虚心求教,特别不计较得失。

  生活中的她:

  朋友眼中的陈绿草,属于傻呵呵的正能量制造者。

  爱笑、爱运动、爱音乐、爱看书,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探索新兴领域、尝试新开的餐馆、拍摄新生的花枝……她说,要让自己每天都增添一些新鲜血液,让人生始终保持新鲜。

  她眼中的警察:

  从小就想当警察,为的是除暴安良。

  真正参加工作后,虽然无缘一线的侦查和破案,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同样都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贺豪杰:

    88年“技术宅”走基层

  ■人物档案

  2012年1月入警,先后在巡特警、科技信通、派出所等岗位工作过。如今在宁波市公安局国家高新区分局梅墟派出所担任辖区民警。

  工作中的他:

  2013年1月,贺豪杰成了一名派出所民警。一开始,最让他犯怵的是:“大学念的是安全防范工程专业,自认为是名副其实的‘技术宅’,根本不知道基层民警是如何与群众打交道的。”

  他记得自己处理的第一起纠纷是村里两户邻居因为乱倒水而打架,其中一方还受了伤。

  第一回把当事双方叫到所里来调解,两拨人唇枪舌剑,他连一句话也插不上。

  这让他很受挫,就连晚上回家睡觉都在想这件事,最后终于让他想到一个办法:把当事双方分开进行调解。

  第二回把当事双方叫到所里,他又遇到了新麻烦:双方就赔偿多少医药费的问题怎么也谈不拢。

  那么一件小事,调解了两回,都没搞定,这令他很“受伤”。后来,在老民警的帮助下,事情才得到圆满的解决。

  不过,也正是通过这件事,贺豪杰好像一下开窍了。如今他已经能够把整个梅墟工业区和六个村的警务管理得井井有条。

  贺豪杰有个好习惯,遇到报警,一定要去现场。

  就拿最简单的打架来说,一般有经验的老民警的做法是“冷处理”,先将当事双方带到派出所,让他们好好冷静冷静。可他却喜欢留在现场,“看看周围的环境,问问围观者,对判断打架的原因有帮助。”

  当然,这其中也有他的一点“小私心”:享受这种“我在现场”的感觉。

  除做好日常工作外,贺豪杰还是“基层的技术员”,这可发挥了他的老本行和技术特长。派出所所辖的工业区有不少网络公司,按规定要进行备案登记,在贺豪杰的努力下,目前的备案率已经达到80%~90%。

  从机关到基层,贺豪杰觉得自己适应得不错。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一线积累足够的经验。

  生活中的他:

  虽然身形魁梧,可贺豪杰说,自己的脾气还算不错。

  虽然是个88年的“毛头小伙”,可贺豪杰身上有种超乎年龄的成熟。他会思考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对自己的要求是“尊重别人”,“踏实做事”;他也明白,只有让自己快速成长,才能换来别人的平等看待。

  虽然不用像交警那样早出晚归,也不用像刑警那样伺机而动,可工作之后,留给贺豪杰的业余时间同样稀少。

  “平时会约那些很久没见的朋友喝喝茶,也会组织一帮朋友做短途自驾游。”

  他眼中的警察:

  从警之前,一直觉得警察很帅气。工作之后,才知道警察这份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就拿警方破案来说,外人看到的是灵敏机智,殊不知背后付出的是大量艰辛的工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