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好吃但是肉难挑,手工挑田螺既费时又费力,如何才能简单快速地吃上美味的田螺肉呢?4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中的《破螺取肉》专题,报道了能实现精细肉壳分离的田螺取肉加工机。该机器的发明者正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分院模具专业的肖国华老师。 吴彦 李新 张冶红 挑田螺能手挑战取肉机 田螺取肉加工机,顾名思义,就是将螺打碎再取出肉的一台机器。肖国华的这项发明去年6月份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关注。去年11月,央视记者赶到宁海采访,对这项发明进行了现场拍摄。 栏目组在跃龙菜市场摆起擂台,10位娴熟的挑田螺能手组成的人工队和肖国华发明的田螺取肉加工机进行现场PK。10位挑田螺的能手一手拿着牙签,另一手拿着田螺,熟练地把田螺肉挑出,再去掉肠子。而另一头,肖国华把田螺倒进机器的漏斗,经过碾碎、滚动、过筛、割断、清洗,实现肉壳分离,不到3分钟,篮子里就盛满了田螺肉。 当晚18时50分,肖国华的电话就被“打爆”了,朋友、学生、生产机械的厂家不断来电祝贺,一小时内就接到五十多个电话。 改造四次达到壳肉分离 发明田螺取肉加工机的肖国华生于湖南益阳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帮着家里干农活,对农民的艰辛深有体会。他从小学开始痴迷农械,喜欢捣腾机器。 2003年,肖国华的发明开始了。肖国华开始在家尝试着通过水泥桶把外壳碾碎,去掉壳,留下肉。一番敲敲打打,肖国华制作的第一代田螺取肉加工机诞生了。“主要是通过柴油机的力量将主动辊转动,然后将田螺卡进槽隙里面,被动地滚动,把螺丝碾碎。”第一代田螺取肉加工机虽节省了劳动力,但只可碾碎。为了实现壳肉自动分离,肖国华在第一代机器的基础上加了震动筛,利用震动方式实现。 “壳肉是实现了自动分离,可个头较大的田螺会卡在漏斗内,并且田螺的肠子和肉还没分离。”这让原本觉得已经成功的肖国华犯了难,“要把漏斗设置成可调试的,这样能处理大小不同的田螺,还需要加波齿……” 经过不断改良,第四代田螺取肉加工机成功完成。倒入的田螺从主漏斗进入,依次经过碾压、震动、反复冲洗等步骤实现了肉壳分离,再将机器末端的田螺收集起来,倒入侧边的小斗,田螺肉在波齿的作用下进行隔断,再水洗,最终实现壳肉精细分离。 肖国华介绍,样机长约1.4米,田螺取肉加工机一天能打1000公斤田螺肉。 已有70多项专利 历经四代改进,最终达到田螺取肉目的,这台田螺取肉加工机大大提高了田螺取肉的生产效率。 35岁的肖国华,2006年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2008年来到宁海,目前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模具专业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查阅大量资料,结合自身实践,先后已有70多项专利。在他的影响下,好多学生都被感染,跟着他一起搞发明。所带学生曾获宁波市模具设计大赛两项三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一、二等奖…… 肖国华说,这些奖项虽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但对于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些发明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
|